水产学科下设8个研究方向: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水产养殖学,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医学,设施渔业工程技术。
1.捕捞学 围绕捕捞工具、捕捞方法和捕捞场所(渔场)展开研究,主要包括根据捕捞对象的行为习性和对各种物理刺激的行为反应,设计有效的渔具渔法;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基本理论,研究构建渔具的部件和渔具系统的力学特性,达到高效和选择性捕捞的目的;结合海洋学和鱼类行为学等理论,研究鱼类集群、分布和洞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变动规律,探究渔场形成的机制,同时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高新技术,开展渔情预报技术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渔业资源的高效开发。
2.渔业资源学 渔业资源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渔业资源状况不仅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且还因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开发利用状况而变动。该研究方向是探索鱼类等水产动植物的生活史、年龄与生长、种群组成、摄食和繁殖泅游迁移习性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开展渔业资源量评估方法研究和评估模型构建,并估算其资源量,从而掌握其渔业资源数量变动规律;考察各种捕捞方式、捕捞强度和管理措施等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环境因素变化等对渔业资源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探索在自然水域中增
殖放流经济水生动植物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増加或恢复渔业资源的目的。
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渔业环境已成为水体污染和生境破坏的严重受害者。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主要研究水体污染因素的生态毒理学和胁迫效应,渔业生态环境变化及极端环境因素对渔业生物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渔业生态环境衰退的监测、评价技术、预警措施及修复对策等科学问题,从而为防止渔业水域的荒漠化,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4.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是指在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如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的生产活动,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到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根据养殖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两大类。该方向主要围绕如何为养殖对象提供理想的繁殖与生长的生态环境及优质饲料,制订科学投饲策略与病害防治措施,保证养殖高效、产品优质安全以及养殖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创新养殖管理技术与养殖模式优化,进行养殖生态、养殖容量、养殖环境修复与调控、养殖经济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5.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 在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的基础上,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水产生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遗传规律,并应用育种学手段实现水产生物经济性能改良的目的。同时,研究水产生物生殖活动及其调控规律和调控技术,获取繁殖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
6.水产营养与饲料学 水产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代谢过程、废物排出与水生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水产动物的摄食行为、营养生理与营养需求特点,及其指导下的饲料配方设计、饲料添加剂及饲料加工工艺和投饲技术。养殖对象的生长、繁殖、健康、品质与安全的营养调控理论与技术,饲料配方和投饲技术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非鱼粉蛋白源的开发利用为该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
7.水产医学 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免疫学入手,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免疫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水生动物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为水生动物疾病的生态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本学科不仅是保障水生动物的健康,也是为提供安全、优质水产品的基础应用科学。
8.设施渔业工程技术 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围绕捕捞、集约化水产养殖、增殖工程设施展开研究。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设施渔业装备的系统集成研究和技术运用,开展渔港、渔船、离岸、陆基工厂化、池塘、筏式等养殖设施以及人工渔礁等渔业工程设施的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