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研究地质体勘查(察)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本学科涉及 资源和环境两大领域,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发展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进行工农业建设的先行和超前性工作。因此,本学科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
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寻找和利用铜、锡、金等矿产资源;公元前七百多年已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16世纪中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开始萌芽,并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独立的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球恢复重建为本学科的快
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遥感、航空物探、化探、土力学、岩石力学、统计学等相继被应用到本学科研究中。1958年电子计算机首次用于地质研究,促进了本学科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化研究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板块学说的兴起取代了槽台学说,为区域成矿学研
究和成矿区带划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矿床统计预测、勘探概率决策系统相继提出和完善,并在指导找矿突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成因演化论之后,结构控制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类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80年代,矿床模型、盆地分析、克立格储量计算方法、地质统计学、勘探过程最优化决策理论和方法逐步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和探测手段的进步,仪器分辨率和检测精度不断提高,促进了新一轮的全球找矿高峰。90 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促进了人类工程活动与 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学说形成;此外,在矿产勘查领域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如地质异常成矿
预测、勘探者专家系统、GIS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相继被提出,以适应找矿难度不断增大的勘查新形势。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三大主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剧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成为重要的国家目标,矿产勘查不确定性与风险评价、“三联式”数字找矿理论、非线性矿产预测理论、重大工程灾变滑坡演化过程控制理论、区域稳定性评价理论等学科前沿方向得到发展,并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