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发端于17世纪后半叶。1669年,丹麦人斯泰诺(Nicolas Steno)提出了著名的叠覆律,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基础。继18世纪水成论和火成论的大讨论之后,莱伊尔 (Charles Lyell)发表《地质学原理,(1830-1833),提出渐进均变的现实主义观点“将今论古”,并与居维叶(George
Cuvirr)提出的“灾变主义”观点(1796, 1826)展开了辩论,成为影响地质学发展的基础思想。19世纪后半叶提出的槽台学说、造山运动论和矿物结晶学理论快速发展,促进了采矿业的兴起。20世纪初,地球化学研究及同校素地质年代学的发展,促使以槽台学说为代表的固定论与以大陆漂移说为代表的活动论及其他学说活跃发展。20世 纪50年代,国际地球物理年研究及后继的各项全球地球科学研究计划开始执行,并成为常规
活动;60年代的海底扩张说和全球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完善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并使之从静态研究发展为动态分析,突出全球性论证,推动了地质学研究的全球化,由摩根(Morjian WJ) 1971年提出的地幔柱假说,后经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已成为一种超越板块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新模式和大地构造新理论。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微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质学研究的精细化、定量化。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开启了人类对岩石圈内部复杂动力学过程的新探索,是地质学革命性的飞跃。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幔柱假说注重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强调固
体地球演化与资源分布、环境演变之间的联系,深刻地影响了地质学的研究模弍和学科视野。—方面,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完善,提高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探究水平;大陆科学钻探技术和高温高压实验,以及地震层析等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对地质构造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还直接导致层序地层学的建立和快速发展;遥感、地理售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机技术使科学家
能够对重要地质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进一步拓展了地质学家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全球变化、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研究业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地质学更加关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贡献,努力实现对全球演化的机制、趋势和未来状态的精确预测,探索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形成规律与探测理论。
地质学将更具开放性,通过与相邻学科广泛而深入的交叉融合而不断发展。地质学立足于野外和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进行详尽的分科研究,也开展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综合分析,引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概念,以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在与相关学科的深度沟通中发展形成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例如:化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生物学、能源地质学、全球变化、行星地质学、地质灾害和防治等。
地质学的应用性日趋增强,它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要木,在社会经済建设二起如战略主的先行作用。环境保护和地质资源,开展各项研究,如荒漠化的防治、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优质淡水与海洋开发、国土资源的区划与管理、地质灾害的预测等,都与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和支持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地质科学的发展关系到人类智能和生活领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也是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