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免生遴选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选拔质量为核心,完善全面考查、综合评价、择优选拔的推免生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突出能力考查,注重一贯表现,强化对学生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的考核。
二、院系推免生遴选工作小组
组长:鹿化煜、王先彦
成员:刘绍文、金晓斌、毛予倩、杨康、高建华、钟太洋、徐志伟、王玮、殳静宜
三、推免对象及条件(此处仅针对本院系学生)
1. 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26年应届优秀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2.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 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校期间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受处分记录。
4. 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思想政治理论及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好。除总学分及毕业论文要求外,已具备获得学士学位的各项条件(通过学位英语或英语六级考试)。
5. 所获学位课程学分绩(即教务系统成绩单显示数据)排名处于所在专业前70%。按照教学计划进度,无应修读的专业准入准出课程或通修课程不及格情况。
6. 根据学院《202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完成所在专业指定选修课并成绩合格。
四、学分绩计算
4.1 纳入学分绩计算范围的课程清单及课程学分认定规则
4.1.1 地理科学(拔尖计划)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上) |
4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下) |
4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 |
5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I |
5 |
通修课程 |
线性代数 |
4 |
通修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通修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通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C程序设计(第一层次) |
3 |
学科基础课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学科基础课 |
普通物理(上) |
3 |
学科基础课 |
普通物理(下) |
3 |
学科基础课 |
大学化学(上) |
3 |
学科基础课 |
大学化学(下)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系统科学导学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系统科学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貌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水文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土壤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人文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经济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图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GIS概论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海洋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质学教学实习 |
2 |
学科平台课程(项目制课程) |
地理学教学实习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全球变化科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气候变化经济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智慧城市科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时空大数据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卫星定位导航与测量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岸海洋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地理科学前沿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科研创新训练 |
4 |
指定选修课程 |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遥感地学分析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自然地理创新实验 |
2 |
4.1.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上) |
4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下) |
4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第二层次) |
5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
5 |
通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通修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通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C程序设计(第一层次) |
3 |
学科基础课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学科基础课 |
普通物理(上) |
3 |
学科基础课 |
普通物理(下) |
3 |
学科基础课 |
大学化学A |
3 |
学科基础课 |
大学化学B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理科学基础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气科学导论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遥感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貌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土壤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人文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经济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GIS概论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海洋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水文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图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质学教学实习 |
2 |
学科平台课程(项目制课程) |
地理学教学实习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现代沉积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气候变化科学(英文)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全球变化科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水资源与水环境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第四纪环境(含实验)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Biogeochemical Cycles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科研创新训练 |
4 |
指定选修课程 |
资源科学概论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地貌过程(英文)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自然地理创新实验 |
2 |
4.1.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上) |
4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下) |
4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第二层次) |
5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
5 |
通修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1 |
通修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1 |
通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C程序设计(第一层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上)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下)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A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B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理科学基础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气科学导论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遥感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貌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水文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土壤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人文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经济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图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GIS概论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海洋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质学教学实习 |
2 |
学科平台课程(项目制课程) |
地理学教学实习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城市地理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旅游地理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资源经济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资源科学概论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科研创新训练 |
4 |
指定选修课程 |
数量地理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区域经济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交通地理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旅游规划与设计 |
2 |
4.1.4 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上) |
4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下) |
4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第二层次) |
5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
5 |
通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通修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通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C程序设计(第一层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上)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下)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A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B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理科学基础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气科学导论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遥感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图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GIS概论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貌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水文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人文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经济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海洋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土壤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植物地理与生态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区域分析与规划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质学教学实习 |
2 |
学科平台课程(项目制课程) |
地理学教学实习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GIS原理(英文)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遥感地学分析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地理数据库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GIS技术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卫星定位导航与测量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科研创新训练 |
4 |
指定选修课程 |
地图设计与编制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空间数据结构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数字摄影测量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GIS空间评价 |
2 |
4.1.5 海洋科学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上) |
4 |
通修课程 |
大学英语(下) |
4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第二层次) |
5 |
通修课程 |
微积分II与线性代数 |
5 |
通修课程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1 |
通修课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2+1 |
通修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理论部分) |
2 |
通修课程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实践部分) |
1 |
通修课程 |
C程序设计(第一层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上)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普通物理(下)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A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学化学B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导论 |
3 |
学科基础课程 |
地理科学基础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大气科学导论 |
2 |
学科基础课程 |
遥感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普通地质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貌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水文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人文地理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图学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GIS概论 |
3 |
学科平台课程 |
海洋科学导论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质学教学实习 |
2 |
学科平台课程 |
地理学教学实习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地质学(英文)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物理海洋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化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生物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法与海洋管理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岸海洋学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调查与数据处理 |
2 |
专业核心课程 |
海洋科学实验方法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科研创新训练 |
4 |
指定选修课程 |
极地海洋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卫星海洋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中国区域海洋学 |
2 |
指定选修课程 |
时空大数据 |
2 |
4.2 学分绩加分
为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的要求设置学分绩加分,包括学术创新加分和综合素质表现加分。 学分绩加分,每人加分总额不得超过
0.30 。
4.2.1 学术论文加分
结合科研训练总结提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发表(含在线发表)学术论文,根据刊物级别可获得相应加分,但 论文加分总分不得超过 0.20。具体规定如下。
刊物级别 |
加分 |
备注 |
SCI/SSCI一区及以上 |
0.20 |
论文加分可累积,同一级别刊物第2篇,其加分按同级别的75%计算;第3篇按50%计算。 |
SCI/SSCI二区 |
0.16 | |
SCI/SSCI三区 |
0.12 | |
SCI/SSCI四区 |
0.08 | |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 |
0.16 | |
学院相关学科领域重要一级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水利学报、生态学报、遥感学报、土壤学报、第四纪研究、海洋科学、测绘学报) |
0.12 | |
其他核心期刊(CSSCI或CSCD收录) |
0.05 |
4.2.2 学科竞赛加分
我院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获奖可获得相应学分。其中《南京大学推荐2025年应届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分绩加分办法》中已明确的竞赛,具体加分规则按学校规定执行。未列入其中,体现我院学科特色的学科竞赛,相应等级与加分规则如下:
竞赛名称 |
等级 |
加分 |
备注 |
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 |
A |
0.12 |
(1)一等奖按照加分值的100%计算;二等奖按加分值的75%计算;三等奖按加分值的50%计算;三等以下奖按加分值的25%计算。 (2)如果竞赛设立特等奖,则特等奖按一等奖计算,其他奖次顺延一位。 (3)独立完成,完成人获得全部加分;团队完成作品,团队负责人加分为(x/n+0.01),x为该奖项的总加分值,n为团队成员数;其他成员加分值均为x/n。 (4)同一作品参加同一竞赛不同级别,选择其中一个级别进行学科竞赛加分认定。 |
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 |
A |
0.12 | |
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 |
A |
0.12 | |
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作品大赛 |
A |
0.12 | |
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 |
B |
0.08 | |
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 |
B |
0.08 | |
高校GIS论坛 |
B |
0.08 |
4.3 综合学分绩计算规则
推免综合学分绩=推免课程学分绩+学分绩总加分
五、 专业排名规则
1. 按照学生所在专业进行推免课程学分绩计算,具体专业包括: 地理科学(拔尖计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2. 学分绩统一以学生首次参加课程考试的成绩计算(如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者,按不及格原始成绩计算学分绩),返校未满一年的交换生以现有课程成绩计算。
3. 最终排名按照推免综合学分绩进行排序。
4. 学分绩保留3位小数,如果存在学分绩相同的情况时,则通过增加小数位来裁决学分绩高低并进行排序。
六、本院系学生推免申报程序
1. 学生自愿申报,学院进行学分绩核算、政策解释和咨询指导等工作。
2. 学院审核学生申报材料,按照推免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对所有符合申报条件的学生按推免综合学分绩排序,并在学院内公示排序名单。
3. 学院公示期结束后,向学校提交拟推荐学生排序名单。
七、本年度院系推免工作联系方式
工作联系人:王玮 咨询电话:89682964
电子信箱: wwang@nju.edu.cn 办公地点:昆山楼B130
八、附则
本细则规定之外,参照《南京大学关于做好推荐2026年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由院党政会议讨论决定。细则由我院负责解释。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公 章)
2025 年 8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