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潮席卷了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学也备受青睐。这在近几年的考研形势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如何在考研中表现得更好呢?来看本文介绍川大902的备考经验。
经济学是历年来考研的热门学科,竞争十分的激烈,不过川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比较容易考的。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压力,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努力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步的认真复习,拿下初试应该没有问题。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复习经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借鉴借鉴。
首先,正确的使用书本(九月份至十一月份中旬)。我个人的习惯是第一遍快速的阅览课本,大概知道书本有那些内容,然后对照考试大纲,划出相应的考点。第二遍就开始精读,可以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计划,例如每天看一个章节或者是多少页,我自己是每天至少看50页的,一天安排的时间大概为两到三个小时,因为专业课是在下午考试的,所以我建议最好是在下午看书。最好是在看完一个章节结合课后的习题找出相应的答案。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这次开始记录提纲,按书按章、节、小标题再以提纲的形式抄一遍,划红线的名词及定义,图形全部摘抄一遍,嵌入提纲中(花15天)。第一遍未看懂的部分很可能就能看懂了。头脑中对书的结构会形成一个清楚的框架。第三遍就开始整理笔记,在阅读课本的同时整理出重点知识点,最好是名词解释和辨析题分开整理。第三遍看自己摘录的部分,边看边记,要从初学乍练步入初窥门径。
其次,开始第二轮复习开始有计划的做历年试题(十一月中旬至考前)。把每一道题都搞得很清楚。同时这又等于把相关知识点复习了一遍。对于比较薄弱的地方,再回到书中仔细学习。我想应总结以往的复习心得,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再梳理一遍,注意一定要形成知识结构框架,这样即使有些问题不懂,也能编了八九不离十。
再来说说考试的问题,如果同学们浏览了近十年的经济学真题的话就会发现,川大出题还是相当严谨的,尤其是近几年,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稳定的。从试卷格式看,四本书都是单独出考题,总体上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考察,每个部分都是涉及到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都是40分,而西方经济学就是30分的卷面,西方经济学是四门当中最难的。因为在这门学科中,需要将西方经济的理论和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而且川大的教材比较难理解,很多内容没有讲。建议同学们在复习川大版西方经济学之前,先将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通读一遍,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就比较轻松。而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考查难度,并不太高,综观近几年的试卷,并没有考到最难的计算题。所以,对于报考川大的各位考生来说,复习过程中须更加注意,不要太难,要针对性的进行复习,西方经济学都比较重要,需要全面掌握。当然如果有需要的话,同学们可以选择报下至善川大考研网的专业课辅导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班型。这样不仅有老师可以帮助你锁定考点,甚至还会赠送一大批复习资料,包括考研复习精编和真题等。
每一本书的名词解释差不多是2到3个,简答题是1到2个,论述题只有一个。从考试内容看,都是四川大学参考书目里面的内容,极少出现偏题怪题。所以,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想把经济学考好,把课本吃透是极为重要的。反过来,如果真的把课本吃透了的话,再加上考试时不要昏堂,时间分布合理,那么考试结果在125分以上应该是没有问。不妨把自己认为可能考的题目结合着参考书总结一下,写在一个本子上,并作上正确完整的解释。适当关注时事热点经济问题及其解释,如货币政策与金融危机等,这些很有可能成为考研题目的知识点所在。
很多人在复习准备的时候会问到是否需要购买什么复习资料,我个人因为觉得能力有限,多了怕看不完,就没有购买其他的辅导资料了,但是我身边的同学不少就买了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他们觉得很不错。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把课本吃透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把课本吃透?这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建议各位同学在复习到最后要能达到看着目录把各章的基本原理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的程度。记住,是用自己的话,而不是背课本上的原话。对于数理推导要特别注意,全部要随时都能拿笔进行推导。
经研究发现,近年来四川大学902的试卷有如下规律:
1、考过的一般不会再考,这样可以排除掉一些题目(这部分并不代表不用看);
2、按照章节顺序来命题;
3、重点的理论和模型,因为出题的难度在增加,所以必要的经济学分析是需要掌握的;
4、结合热点问题(热点问题会在12月份总结出来);
5、每年一定有偏题(老师不会只考重点,否则题就很容易猜出来);
6、结合课后习题,有时候会考察类似的题目。
考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有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需要注意。比如,研友就很重要,一个好的研友能有带动作用,而且能和你进行探讨,同时进步,可以相互监督,到后期座位紧张的时候可以互相占座。我还记得我和研友乐此不疲地探讨流体中的纳维斯托克斯公式(虽然与考研科目无关),以哲学观点看待对自我的认识,由不清晰到清晰的一个过程,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