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汪*
本科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本科专业:金融学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录取专业:北京大学经济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工程双硕士项目
各科分数:政治71 英语84 数学126 经济学113 总分394
决定考研+择校阶段(17年9月-12月)
决定考研是在大二下学期期末成绩公布之后,我计算了我两年以来的加权平均分并分析了历年保研情况,结果是:位于保研资格的临界点。当时我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大三继续努力刷GPA争取获得本校保研资格,第二种选择是破釜沉舟选择考研。
大致在17年7月我第一次走进学校西门的海文考研,找王沐清老师做了第一次咨询,王老师详细向我介绍了海文的课程体系,以及17年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学长学姐。当时我依稀感觉到科学辅导+个人努力,考研成功并不如我之前想象得那么困难。
然而,受到高考失败的影响,我对自己参加大型考试依然心存芥蒂,仍然寄希望于保送研究生。事情的转折点是8月,我认识了我之前的男朋友——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我们一起在跃进厅玩耍,在未名湖散步,在邱德拔游泳,我感受了“别人家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心中压抑了很久的名校情结终于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我最终决定大三这一年,在学校课程上少投入时间,逐渐往准备考研上倾斜精力。并在8月份报名了海文钻石卡的课程,成为了一期班的学员。
考研择校是个困难而精细的过程,在班主任孙楠楠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搜集了各院校招生人数+报录比+复试差额比例等等信息,并结合我的学习情况,最终把目标院校的范围缩小到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经济学硕或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硕。最后考虑到人大的题目偏论述等主观题,而汇丰的题目偏向计算等客观题,我们觉得汇丰的考试风格可能更适合我一些,所以最终确定了报考北大汇丰。
在选定目标院校之后,我们又统计了汇丰商学院近三年来进入复试学长学姐各科成绩的中位数,然后结合我的学习情况,制定出了各科切实可行的目标,大致分布:70-80-130-115。每一科的成绩都不算高,可加起来的总分已经达到395分,而汇丰经济学近三年的分数线最高只有380分,已经是可以轻松过线的分数了。
备考初期(2017年9月-2018年6月)
这段时间是大三,我的专业课比较少,且开始较早,因此心情轻松愉快,每天乐呵乐呵地看书刷题。
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高考低于班级平均分,大学六级首考524分。但是在海文我遇见了非常喜欢的英语老师,智商高长得帅声音好听,每次上课我都非常积极地抢在第一排。他的授课方式我也很喜欢:不过于强调应试技巧,稳扎稳打带你读句子精读真题。大致三个月左右的课程之后,我惊奇地发现,翻开阅读真题,每一个单词我都认识,每一个长句我都能读懂了。除了老师的帮助,自己的努力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九个月我背完了《分级词汇》、完成了94-17年英语一所有真题阅读部分的长难句翻译。暑假之前,我的英语已经比较有底气了,拿18年的真题试水,完型8/10,阅读34/40。
汇丰的专业课只考宏微观经济学,这些课程我本科都认真学过且成绩不错。微观我的复习流程基本是:看2-3章教材并做笔记+做怡课工作室编写的《范里安题库》。由于之前微观基础比较好,微观复习起来还比较轻松,怡课的书编得也很好,但其中有部分需要用到一些较难的数学知识。宏观经济学我首先复习的是张延(北大经院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之前我认识一位北大的大神姐姐,她向我安利了张延老师的课程,并每周二周四来东南门接我,带我进北大二教听课。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被张延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然后一学期的时间,紧跟着张延老师的授课进度+作业进度,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但是在后来的复习过程中,我也发现:布兰查德教材中中期部分的模型和张延老师书中有所差别,一定程度上给我造成了困惑。听完张延老师一学期的课程之后,我的宏观能力提升了很多,对各种模型的理解也深入了不少。然后我开始看布兰查德的教材,大致的流程也是:看2-3章教材+听梦婷学姐的课程+做课后习题。
我的数学考得很差,这篇文章里我会一边讲自己的复习状态,一边总结教训,希望学弟学妹们引以为戒。这段时间,我每天学英语学专业课学得乐呵乐呵的,数学上花的时间就比较少。每周听丁勇老师的课程,听课感觉自己都能听懂,节奏也比较合适。但由于没有及时刷题跟进,很多知识也是听完就忘,直到暑假开始,数学的复习情况还是千疮百孔。这里想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能用听课代替刷题!数学这门课只有刷了题才算“复习过”。
暑假阶段(7-8月)
数学:由于备考初期花的时间太少,当我试图开始做《题型篇》时,实在感到很痛苦。只好一边听集训营的课程,一边复习和整理笔记,勉勉强强整理完高数线代概率的笔记和考点,至此数学的基础阶段才算结束。
英语:这段时间英语的复习也比较佛系了,每天中午睡觉之前翻一翻《分级词汇》,然后用excel表格整理自己的不熟悉的单词,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做两篇黄皮书(冲刺篇)阅读精读。
政治:这段时间的政治备考压力并不大,主要跟集训营老师的进度认真听课。政治的知识点也并不复杂,往往当场就能消化吸收。
专业课:王婷婷老师帮我联系到汇丰17年初试分数第一的徐文松学长。学长从八月份开始线上讲解专业课,由于之前专业课复习得比较扎实,听课感觉也还不错。除此之外,学长还向我传授了很多专业课的备考经验并无偿分享给我很多有用的资料和笔记,帮我减少了很多信息不对称以及节省了大量搜集资料的时间。
迷茫阶段(9-10月)
大体而言,我整个的备考阶段都比较平和轻松,但是9-10月的时候状态突然出现了问题。简言之,我身边的小伙伴儿大多数都保研了。一夜之间,之前一起讨论数学题的小伙伴开始一起讨论旅行计划了。而我,快没书读了。
当时正值考研报名阶段,我暗戳戳对比了一下我自己的水平和保研到汇丰同学的水平,我觉得,我真的,快没书读了。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很自责,觉得自己大学四年过得很失败,成绩不好+没有实习+没有竞赛+没有科研。而身边的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让我仰望的大神。甚至一度我有想过,放弃考汇丰转考本校;也有一天晚上我走进了一家公司的宣讲会填了简历。
这两个月我的复习效率很低,但很感谢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很感谢爸爸花了很长时间陪我讨论“考不上汇丰怎么办”,得出的结论是“考研失败人生也不会很惨”;很感谢孙楠楠老师的安慰和帮助;很感谢同样没有保研并通过考研顺利进入北大的男朋友的安慰和陪伴;很感谢放弃保研并通过考研改写人生的首医顾医生的鼓励。
最终,我提交了研招网的表格,之前浪费的时间,错过的机会,我要通过考研一点点找回来。
冲刺阶段(11-12月)
数学:这段时间我的数学备考状况依然比较狼狈,海文组织的几次全真模拟测试我的分数也不够理想,在跟丁老师分析了试卷之后,我心态平和下来并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值,每天做一年真题,做错的部分对照集训营时的笔记查漏补缺,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知识点上的漏洞。
政治: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背主观题了,根据男朋友的建议,我没有选择太多的资料。主要以海文发的资料为主。最后的考试结果是(客观题38+主观题33)。
英语:第一次全真模考之后,我的大作文竟然只得了9分,大小作文加一起也只有13分。短暂的崩溃之后,我决定每周利用杨老师上课前的20分钟和中午休息时间请他修改作文,每周四孙老师告诉我杨老师的课程安排,然后我赶在上课之前堵住他帮我改作文。印象最深的是11月末的一天,我凌晨四点半起床去大兴,赶到上课地点了天还没有亮,周围一片漆黑空无一人。其实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很辛苦很努力,只想把作文写好英语考80分。终于在北京的极旱区我的作文拿到了23分,总分也拿到84分,今年同专业考生英语最高分是85分,整个北大英语一的最高分是88分。
专业课:由于数学的仓促狼狈+英语作文的迷茫+政治主观题的压力,冲刺阶段我的专业课复习时间也被不断压缩。很感谢徐文松学长,帮我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习题并录制了讲解视频。后期我主要跟随视频的进度,刷题+推导模型+翻课本,之前计划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并没有看过。除此之外,我完成了大部分光华、CCER的微观真题。
复试(2-3月)
我的初试排名是13名,计划招生人数是16人,应该是毫无悬念可以进入复试了。短暂的庆祝之后,我开始了有一场辛苦的备考。王婷婷老师帮我联系了18级经济班的肖晓越学姐,学姐认真讲解了当年准备复试的过程,以及介绍了汇丰的面试流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造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我从本科阶段的校园经历以及科研经历出发,不短寻找与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契合点,最终在面试中,向考官展示了强烈的学术热情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从1:2的复试差额比例中存活下来,实在非常幸运。
最后一些想说的话:(关于目标和动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去的地方,可能每个人的motivation不太一样,有人为了家国情怀学术理想;也有人想在金融界做出一些成绩,有一份体面的薪水;或许也有人只是在某一个时刻,遇见了一个想成为的人。这些motivation或熠熠闪光或简单朴实,不过一旦开始,都希望我们能恪守初心,砥砺前行。两年前同样通过考研进入北京大学的男朋友总拿“考研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来鼓励我,备考过程中我也经历了难言的焦灼与压力,不过日子在踏实和勤奋中一天天流淌,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很感谢一路上海文老师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很感谢杨辰老师拯救了我的英语,很感谢专咨学长为减少信息差所付出的努力,很感谢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支持,很感谢男朋友的的包容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