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自从农业和林业出现后,人们便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对农业和林业进行利用和管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阶段的早期也把农林经济管理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自1904年发端至1949年的40余年间,主要引进和效仿欧美及日本的教学科研模式,并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对土地资源、农地制度、小农生产、农民文化及技术教育、乡村建设、农村合作等进行调查研究与试验、示范。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培养了一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本土学者及外国来华学者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本学科
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随农林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农林高校、部分财经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及研究所设立专门系科及研究机构,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该学科主要研究农林集体生产组织、管理、核算及劳动报酬分配,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生产计划制定和农产品统购统销等领域的政策问题。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该学科主要研究农林生产经营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与农产品价格调整,要素与产品市场化改革,农业现代化道路,乡镇企业发展与改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负担与乡村
治理,农村区域发展与反贫困策略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90年代中期以来,该学科主要 研究农林产业保护与政策支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产业链管理,生产组织化与规模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工及市民化,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公共品供给,城乡一体化及“四化”协同推进等领域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已经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涵盖经济、管理、社会,以及相关自然科学、生产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农林部门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流通组织、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重大现实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和区域发展以及部门协调发展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今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更注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