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课程:《个案工作》
使用平台:超星学习通、zoom会议直播
授课班级:19社会工作
线上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第一章、第二节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五方面。
一、教学目标
(一)理论目标:让学生了解个案工作的历史沿革,认识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
(二)实践目标:认识、辩别和讨论社会个案工作者的不同角色,寻找和确定学生个人感兴趣的个案工作的领域和目标。
(三)个人成长目标:提高对助人过程中应用“自我”的意识;通过社会工作者共同“抗疫”优秀案例精选,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突出感恩尊重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个案工作的应用领域与实际的社会工作结合,体会到个案工作不仅是针对案主的服务,也可以是针对家庭的服务。
教学难点:要求把个人的问题放到环境中去解决。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从社工案例分析入手,结合已有的个案知识与核心价值观,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思想,以理论讲述为主,通过讨论和课堂演练了解个案工作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为之后各章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然后结合此前个案价值观,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考与实践作业:着重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个案工作发展历史,觉察多元文化与文化脉络和实务工作之关系趋势。
四、教学准备
(一)教学环境:超星学习通和zoom会议直播,并按要求设置完毕。
(二)教学课件:用PowerPoint制作和呈现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以及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在学习通平台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提前布置视频资源,学习社会工作者参与抗疫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和优秀案例,进一步弘扬社工精神,传递社工大爱。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讨论学生比较喜欢的个案工作领域。并从学校个案工作、医疗个案工作、司法机构个案工作、工厂个案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福利机构的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服务的机构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发掘疫情期间身边的社会工作者,以及优秀社会工作案例,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突出感恩尊重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考专业自觉与体系之外:社会工作介入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防控的双重逻辑及其反思。
(四)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一是通过直播学习,感受自己的收获;二是生生互助,疑点解答;三是评价反馈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度。
教学方法
将“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融入个案工作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创新实践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网络交互教学项目。
教学组织与管理手段
一、结合“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将《个案工作》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构建高等教育创新德育体系。
二、按照“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进行个案工作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突出感恩尊重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并形成授课计划。
三、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线上线下、师生互动、平等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在情景案例、实验过程、时事新闻、名人轶事、亲身经历等环节彰显课程思政价值。
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学生分成若干三人小组,分工协作、有步骤有计划地共同完成该班的实践项目。
五、相关课程思政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均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采取小组评分、组员评分与教师评分三种评分模式相结合。
教学评价
课程作业安排思政方面的考核内容,相关课程思政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均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采取小组评分、组员评分与教师评分三种评分模式相结合。授课教师将综合得分录入平时成绩登记系统。通过期末的自我成长目标的评估与打分,使三人小组成员成为监督和评价个人成长目标的重要体系,真正实现个案理论、实践与个人成长的结合。
案例特色与创新
一、远程互动直播教学
《个案工作》课程旨在探究帮助个人或家庭善用的社会资源;帮助个人或家庭挖掘潜能;帮助个人或家庭处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强化学生勤于钻研、平等尊重的职业操守。由于个案工作课程的特殊性质,使得教学过程必须是“双向互动”,在课堂中通过zoom会议直播课程,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热点上互动
在疫情期间,《个案工作》课程配合优秀教学资源和案例,在教学中选择学生较熟悉,热点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医务社会工作以及社区社会工作的问题进行互动,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正向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
三、强化学生个人成长目标
《个案工作》课程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方法,针对特殊时期学生居家学习状态不佳,家庭矛盾突出等问题上,在课程上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在特殊时期增进居家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建立良性家庭互动网络;调适学生的自我功能,利用积极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