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对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向心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流动损失研究现状开展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已对不同几何尺寸和运行工况下的叶顶间隙、轮盖间隙和轮盘间隙泄漏流动损失特性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新型间隙泄漏流控制方法,但目前关于压缩空气储能向心涡轮间隙泄漏流动损失机理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未来研究可集中在:非设计工况和非稳态工况下的压缩空气
储能向心涡轮间隙泄漏流特性;基于压缩空气储能向心涡轮的几何参数-泄漏流损失系数函数关系式的高精度设计准则;针对多种间隙泄漏流的多元耦合流动控制技术;在间隙泄漏流控制方法中进一步充分考虑沙漠、岛屿和盐穴等典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运行环境引起的沙粒侵蚀、液滴侵蚀和盐雾腐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贵州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支持。(阅读原文)
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马秀良、张波以及博士生魏欣欣等,利用在过钝化电位下的阳极极化处理,在不破坏不锈钢钝化膜的同时实现了金属表面原子构型的重构,使不锈钢在酸中的活化时间最高延长了两个数量级,大幅度提升了钝化膜的稳定性及不锈钢的耐蚀性能。2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ed corrosion resistance by engineering crystallography on metals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阅读原文)
3.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突破“固态-固态”相变制冷材料研究的传统思维,提出了“通过静水压驱动液-固相变实现制冷效应”(液态-固态)创新思想,在正构烷烃体系中获得了室温庞压卡效应。该研究为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制冷技术开辟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阅读原文)
4.围绕黄海绿潮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仁成团队查明了南黄海海域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的沉降区,揭示了沉降区生态环境在绿潮发生前后的独特变化。相关研究成果以Green tides in the Yellow Sea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pelagophyte 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阅读原文)
5.近日,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空间序列的工作记忆:对于顺序和关系结构编码的发育和演化因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科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王立平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行为学分析和建模发现,成人、儿童和猕猴完成相同的空间序列任务时,不仅存在信息编码精度的差异,还存在对关系结构加工方式的差异。只有人类被试无论年龄大小都会自发地提取连续项目之间的抽象空间关系,并采用内化语言对工作记忆中的序列长度进行压缩。该研究直接定量评估了发育和演化对人类序列表征的相对贡献,这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人类认知能力(例如语言处理)的独特性。
6.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泛能源大数据与战略研究中心完成的关于识别我国省际煤电产业链碳足迹空间转移的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科研团队采用最新的GIS-LCA方法
(J. Clean Prod., 2021, 323, 129113),以我国煤电产业链为对象,构建了以中国行政省区为空间节点、电煤和煤电为基础流的多流多节点模型,准确识别了碳足迹的空间转移。(阅读原文)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