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有小伙伴询问考研学习的相关问题,比如每天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复习?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准备考研比较好?考研学习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核心问题:时间管理、学习进度管理、精力管理。
如果能够将这三个方面做好,那么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质的提升。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分享我当初考研时的经验,希望能够对有考研需求的小伙伴带来一些帮助。
01.时间管理
很多人常常忽视时间管理这一块,或者说把控不好具体的学习时间分配,导致临考时依旧有大量看不完的参考书。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如果时间管理做不到位,会导致整个复习进程全盘崩溃。
那么高效的时间管理应该做到哪些呢?
(1)把握准考研整体时间节点
所谓的整体时间节点,即是你需要从考研政策方面把握整个考研的关键时间点。
以2019年考研为例,我自己的整体时间节点是这样安排的:
2-6月份,全面展开,夯实基础 ,在这个时间段需要注意的是六月份考试大纲的出台。
7-12月份,强化、冲刺。在这个时间段需要注意的是7月份教育部公布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9月份公布考试大纲。
所以,我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招生最新政策、目标院校专业招生计划、考试科目、参考书。
第二:政治明确考研“红宝书”的重要性,及时购买考试大纲及大纲解析,注意大纲新增和变化的考点。
第三:9月份报名,11月份现场院校报名信息确认。
来年1-3月,初试出分,准备复试。
4-6月份,考研全面收官结束。
在这里你需要明确的核心是:国家考研政策方面有哪些变化,哪些是政策层面上需要重点做的事情。这些一旦错过就会影响考研整个进程。
(2)规划好每月、每周、每日的学习时间
在这里,你需要明确自己每月、每周、每日能够在考研这件事情上花费多少时间。
你可以采用“倒推”的方式来做规划。所谓“倒推”即以“量化的目标”为导向,将最终达到的目标落实分配到每一个阶段。
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每门专业课需要复习几轮,这是总体的量化安排。
其次,你需要明确每轮复习的时间。如果无法准确预估,以“每月”、“每周”,“每日”为单位来倒推复习时长。
比如,从整体来说,我希望专业课复习4轮,而总共只有10个月的复习时间,这样就计算出需要两个半月复习完一轮。
之后,按照学习内容将具体的复习任务落实到每个月,将每个月的计划再落实到每周,再将每周的计划落实到每日。
最后,请记住,计划再完美,如果不能够保证实施,也是无用的。
一方面,你的计划需要有可适性,即整个计划对于你而言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考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随着你复习效率的提升或者对知识理解的加深,会发现当初的复习计划可以适当做调整。
总的原则:无论复习计划怎么改变,都要始终以最终复习所达到的目标为导向。
有的人会问我这样如下几个问题:
(1)我怎么知道我要复习到什么程度才可以?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检测的一个标准就是每天早上你一睁开眼睛就能够想起那个知识点,那些知识已经内化为像一日三餐那样寻常。
因为人很难在考场上百分之百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最佳状态,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信念:如果我希望在考场能够发挥出平常80%的水平,那么我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120%的投入,永远远远大于你考场的发挥水平。
(2)如果时间不够怎么办?
时间不够有两种解决办法:一在已有时间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二是碎片化利用时间。
比如当初考研的时候,我专业课的课程占据每个星期一半以上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我不允许耽误自己基础的学业课程,那我就开始挤时间。
早上8:00上第一节课,我6:15就坐在图书馆里学习,学习1个半小时。而这一个半小时足够每天背诵考研单词和作文。
中午11:35放学,大家都挤在食堂排队打饭,我一般会用5分钟的时间赶到图书馆,定30分钟的闹钟,这30分钟我可以做两篇英语阅读理解或者翻译半篇阅读理解。
大家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体会:人如果中午吃饭吃的过饱,很容易犯困。一旦犯困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午休,可如果每天少吃一点,就可以少犯困,少休息那么10分钟。
这样总结下来,早上一个半小时,中午半个小时,午休十分钟,一天我可以节省出130分钟,相当于2个小时的时间,一个星期就是14个小时,一个月就是56个小时,十个月就是560个小时,相当于560*24=23.3,即你可以多出23天的复习时间,这个时间足够你最后一轮查缺补漏,速记复习。
(3)处理好工作、学习关键节点
也许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和第一点重复,不是的。这里的工作、学习是你除了考研之外,平时需要处理的关键事情时间点
比如,上班族是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在这一年,他的工作方面一定有重要事情在固定的月份需要处理,例如12月份公司要举行全体员工工作总结大会。
比如,学生除了考研之外,学校专业课也有很多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学期末是需要花费时间复习以应对考试。
针对这些,我们就需要及早预估出这些工作、学习的关键节点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而我们又如何确保最大效率地完成这些事情以便留给考研复习更充足的时间。
就拿我举例来说,我将2018年期末各科考试时间统计下来,全部都集中在1月份。
2018年1月9日 秘书史考试
2018年1月12日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
2018年1月15日 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英语考试
2018年1月16日 现代汉语考试
明确之后,第二步,我将这一年一月份的整个日历都在笔记本上画出来,圈出考试的日期,以周单位来安排期末考试的复习进度,如下所示:
12月25日—12月31日 各考试科目笔记整理(复习第一遍知识点,要求一边整理一边记忆)。
1月1日—1月7日 按照考试的日期顺序依次背诵复习知识点。
1月8日—1月14日 复习剩下还未考试完的最后学科。
在这样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里,你需要全身心专注于期末复习,考研的事情可以暂且放一下。
如果不放心,可以每天留出两个小时考研学习。通过这种方式逼着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明确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情。
02.学习进度管理
学习进度即是考研各科知识的学习情况,包括分析备考学校官网的大纲、挖掘目标院校导师的学术研究信息、收集真题资料三大部分。
考研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之所以说是动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每年考研备考学校的考试内容都会存在一些变化,二是导师研究方向的变化也会或多或少影响最后的出题方向,三是考研真题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收集全,而真题是可以影响到你对于整个科目重点的把控。
(1)分析备考学校官网的大纲
很多学生不注重备考学校的大纲分析。当我们看学校官网公布的大纲时,不仅仅是看这一年发布的内容,也需要看近五年的大纲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备考的学校专业课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中挖掘复习的重点。比如哪些考点是删掉的,哪些考点是新增的,哪些考点依旧没有变化。
针对删掉的、新增的考点,可以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没有变化的肯定是要加强复习。
我以自己备考学校的专业课为例做一次分析:
2018年学校专业课官网部分资料总结如下:
主要研究领域:
1)小说、影视文学创作研究;2)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及研究;
3)创意写作学研究;4)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
2019年学校专业课官网部分资料总结如下:
主要研究领域:1)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2)非虚构创作及研究;
3)创意写作学研究;4)儿童文学创作及出版。
从2018年和2019年这两年可以看出,官网的资料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考生而言就意味着知识点的变化。结合这两年的情况,可以分版块看出备考院校专业课复习的知识板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创意写作学研究
2)网络文学创作及研究
3)报告文学、非虚构创作及研究
4)小说、影视文学创作及研究
5)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
6)人工智能写作
7)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
8)文学理论
从上面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是新增的知识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新增的知识点?
可以运用我刚刚提及的“导师”这个点去分析。
原来是因为今年备考院校导师队伍中新增加了一位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教授。这样我们不仅知道了这个新增点是怎么来的,而且还找到了复习的方法,最简单直接的就是找这位教授近十年的论文去看。
另一方面,大家可以发现我新加了人工智能写作知识点。同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也是跟踪导师学术研究方向的原因。
最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以及文学理论这两个知识点又是怎么来的?一是参考书书目,二是历年来的真题分析。
大家可以看到,通过对官网两年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专业课备考的隐性信息。
(2)挖掘目标院校导师的学术研究信息
首先,在这里你需要明确的是,在备考的目标院校专业中,哪位导师是最有权威的、最有发言权的,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将导师重要性排个序。
有人可能会问,我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导师比较重要、比较有权威呢?
我提供给大家两个方法:
一是备考学校官网的导师介绍;
二是院校官网指导导师那一栏先后出现的顺序,一般最前面的就是最重要的。
其次,你需要选择最有影响力的导师相关学术资料去看,比如论文、著作、上课视频等等。这些资料可以去学校官网、知网、百度等搜寻。
特别注意的是,你看论文不仅仅是论文知识点本身,其实还可以通过导师的论文写作思路来训练自己做题思维的严谨性。
因为导师的文章一般都是一环扣着一环的去提出论点,再用各种方式去论证,而这恰恰是除了知识信息之外,最应该掌握的。
导师的论文一定要多看,至少看近五年的。如果时间不够,至少选择一位看近五年的,其他的看看近三年的研究。
最后,不仅仅是看,还需要做笔记并且适当记忆。如果有些术语太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用自己的大白话去说,好像大概明白。
你通晓那些专业术语是进入这个专业门槛的第一步,如果连专业术语都要逃避,那如何才能更深一步研究专业知识。
(3)收集真题资料
对于考研学生而言,收集真题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通过真题一方面你可以发现考试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你可以从中发现每年试卷考题的变化。具体真题资料的收集我就不多说了,只要你想找,总会找到的。
在这里,我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准备考研或者正在考研的学生,我希望你可以留心注意一个事实。
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而言,有些专业的考题形式已经越来越趋向考博的形式。这一点你不妨对比一些历年真题的变化,再收集一下导师历年来的考博题目。
可以将考博的题目适当练手,这个练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师这次出题的思路,同时在明确出题思路的基础上想一想,怎样改一下可以变成考研的题目,二是做一些和你考研相关的知识点题目,列提纲,将主要的答题思路写下来。
这主要是多一些机会训练自己做题的思路清晰度、逻辑的严谨性。
我当初考研的时候,就用上面两点经验练手,一开始会觉得好痛苦,好难呀。可是,当一段时间过后,我习惯这种思维的难度训练,再回头看考研的真题做题的思路就会打开。
03.精力管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注定无法兼顾所有的事情,即使心有力,也力不足。所以当你真的确认一定要走到考研这条路上时,一定要学会精力管理,所谓精力管理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学会取舍
“取舍”是很多人难以正确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否认有的人能够同时得心应手的处理很多事情。
但是大多数人是无法同时兼顾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在特定的期间必须对于围绕在身边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取舍。
考研人群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几大事情就是:恋爱、工作、考证、娱乐。
我现在举例出来的是四大主要的事情,还不包括吃穿住食的担忧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可以看出,其实考研不是一件纯粹学习的事情。我们不再是初中生、高中生有父母陪,有老师指导,只需要安安心心的把学习搞好,而是作为一名成人在处理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希望有能力使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
我们会发现,每年的考研队伍中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恋爱分手率特别高。
为什么恋爱分手率特别高?
首先,恋爱是需要花精力去维护的。比如最基础的时间问题,你需要每天甚至每个星期有专门的时间留给你的恋爱对象。
其次,恋爱不可能就是说两个人就花时间在一起干耗着,大眼瞪小眼。不是的,你们之间需要娱乐,而这又会分散你的精力。
最后,考研期间总有一段时间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由于压力、焦虑、紧张等原因会导致你无法像以前一样专心的投入到恋爱当中。
一方面,你明明专门花时间去陪伴另一半;另一方面,其实你那个时候的重心已经不在恋爱上了,所以会导致两个人即使在一起,也会分心,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传达给另一半。如果另一半这个时候也有自己的压力,那恋爱出问题是必然的。
基于以上原因大家会发现,考研往往也是情侣分手的高峰期。百万学子考研的竞争压力、感情的不顺心,就这两点足以摧毁一个人考研的信心。
所以在考研之前,可以试着理出自己目前主要的精力投放在哪里,如果考研是否精力可以安排过来。
你可以用一张白纸列出事情清单,然后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建议排出前三名,不要让自己的精力分散在多于三件事上。
(2)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
有些考生到最后整个人身心状态很槽糕。好像一直在学习,但是到最后还是有很多的知识点没有学完,还搞得自己疲惫不堪。
如何一边保证复习的效率,一边管理好自己的身心状态?
第一步,对考研各个科目进行大致的时间安排。
即整个考研期你是怎么安排每门课的学习,可以按照这种形式:
某月—某月,做什么事。
某月—某月,做什么事。
某月—某月,做什么事。
举个例子,我一开始给自己的专业课,整体时间规划是这样的:
1月—5月 基础复习阶段:第一轮参考书学习一遍。
6月—8月 巩固复习:第二轮学习,内容主要为历年专业课真题研究,建立知识框架,同时看导师论文。
9—10月 提高复习:第三轮学习,总结回顾之前两轮学习内容并且适当拓展知识面。
11—12月 冲刺阶段:查缺补漏,速记回顾。
以这种形式,将其他的备考科目也做一个安排。
第二步,针对每一轮的复习量,做月计划。再将其落实到周计划、日计划上。你需要统筹好每门科目的复习时间。
第三步,一定要关注每一个阶段自己的身心状态。首先对每天的计划进行复检,看自己当天的任务量有没有按时完成,如果没有是哪里出了问题,回顾一下自己每个小时是怎么利用的。
其次,问问自己这样的复习节奏是否身体上、精神上是可以接受的。以此类推,对每月计划、每一轮计划进行复检。
一方面你需要保证每日、每周、每月充足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你需要保证整个人的身心状态是可以和整个复习安排相协调的。
以上从时间管理、学习进度管理、精力管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每个维度又细分为二到三个部分。
时间管理方面你需要做到:
一、把握准考研整体时间节点
二、规划好每月、每周、每日的学习时间
三、处理好工作、学习关键节点
学习进度管理方面你需要做到:
一、分析备考学校官网的大纲
二、挖掘目标院校导师的学术研究信息
三、收集真题资料
精力管理方面你需要做到:
一、学会取舍
二、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你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质的提升。一点一滴的落实每一步的计划,沉下心、不急躁,相信最后自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