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荣,湖北潜江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师范大学1987届校友,浙江大学硕士、博士毕业。1996—2000年任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教授(2003年)。主要从事新型医药用高分子材料、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获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在很多知名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多部。
郭圣荣出生于1964年8月,他的家境十分困难,家中有兄妹五人,生活压力巨大。在郭圣荣的记忆中,他5岁才开口说第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他早早的进入了校园,“我们村里人都说我是‘哑巴’,5岁那年讲了第一句话,讲的不清晰,当时父母亲非常高兴,把我送到学校里让老师教我说话。”5岁就踏入校园的郭圣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时,生活条件依然艰苦,连学校三分钱的青菜都买不起,一直吃咸菜。吃的简直是受不了,甚至胸口疼,以为是得了肺结核,但都不敢告诉父母,怕家里担心。就是在这种万分艰苦的环境下,郭圣荣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随后考到了潜江师范,“在潜江师范读了两年,读书的时候成绩也还不错,其中生物也算学的很好的,我记得是考了99分。”正是源于对生物的热爱,1981—1983年,郭圣荣来到渔洋中学任生物老师,那时,他只有18岁。
1983年,郭圣荣终于有机会参加高考,“当时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准备,所以那两个月几乎没怎么睡觉。一考就考到湖北师范学院了,现在叫湖北师范大学。”来到心心念念的大学校园,郭圣荣再也抑制不住对知识的渴望,大二时,他就独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全部课程。读完本科,他又想考研究生,便把目标瞄准了浙江大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当届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1995年,他获得了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
本来是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博士,但由于一些家庭原因,让郭圣荣下定决心,要到医科大学工作。在上海医科大学,郭圣荣由高分子化学转战药剂学,虽然是在不同的领域,但郭圣荣却显得游刃有余。2000年起,他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癌症迄今仍是严重负面影响人类健康、快乐,甚至致命的顽疾。坚持不懈、致力于抗癌药物研制,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期望能和自己的学生、同道一起对提高抗癌治疗效果有所贡献。”郭圣荣这样说到,他也因此下定决心致力于抗肿瘤药物研究,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不懈努力。
郭圣荣认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开发新产品和贡献新知识。他将抗肿瘤药物与医疗器械(如食管支架)结合,创新性地研制抗肿瘤药物定位、定向、缓释食管支架,实现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一体化,缓释的支架能够解决持续给药需求,这一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医学意义。该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度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二等奖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他开展有机/无机杂化多功能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在药剂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等发表。
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郭圣荣可以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潜心探究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利用假期时间深入车间,解决实际重大技术问题;远赴英国与其他课题组进行跨组合作以期获得智慧碰撞的火花。多年以来,郭圣荣主编出版了国内唯一的一本《医药用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主编了内容最新、最全面的《药用高分子材料》,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达百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其中授权10项),他还曾获第十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中国药学科技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等。
作为一名药学工作者,郭圣荣教授在自己课题组的门前题板上挂了一幅对联:“动机不纯者请往他处,三心二意者勿入斯门”。几十年来,郭圣荣培养筛选学生尤其严格,对待自己的工作事业更为谨慎,他潜心研制抗癌药物,走在科研队伍前列,秉承着“诚毅勤敏”的湖师精神,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