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 | |||||||||||||||||||||||||||||||||||||||||||||||||||||||||||||||||||||||||||||||||||||||||||||||||||||||||||||||||||||||||||||||||||||||||||||||||||||||||||||||||||||||||||||||||||||||||||||||||||||||||||||||||||||||||||||||||||||||||||||||||||||||||||||||||||||||||||||||||||||||||||||||||||||||||||||||||||||||||||||||||||||||||||||||||||||||||||||||||||||||||
(学科代码:0710) 一、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解决该领域和相关领域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素养和能力。 3.所做的学位论文应结合本学科的理论和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4.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正确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方向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作物、药用植物和食用菌等生物的生长发育及优异性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遗传机理和调控途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上述主要生物的优异功能基因,并通过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克隆、评价和利用功能基因。 方向二:植物学 二级学科:植物学(071001) 本学科方向包括两个研究领域:植物资源学和植物生理学。植物资源学主要研究河南省重要药用植物资源主要药效成分的提取纯化与积累转化规律,重要资源植物的驯化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植物生理学主要研究植物根系表型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与养分和水分的高效利用,根冠通讯与协调性,药用植物开发及应用,植物适应逆境的信号调控机制,倒伏的生理机制。 方向三:遗传学 二级学科:遗传学(071007) 本方向主要以苜蓿、小麦、烟草、玉米、拟南芥等为研究对象,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转基因技术建立遗传转化体系,为经济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方法,为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前期理论支撑。 方向四:应用微生物 二级学科:微生物学(071005) 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菌种资源挖掘、工业菌株理性设计与改造、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和下游提取分离。特别在微生物资源与微生物改良,生物制药及中药现代化,酿酒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含服兵役)不得超过5年。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的优秀硕士生,由本人申请并经主管学院和学校审查、批准者,可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方式采取导师组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由3~5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导师、其他导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他导师协同辅导硕士生,青年教师作为副导师,与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培养硕士生。导师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培养环节的指导和落实、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科学精神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 2.硕士生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高度重视硕士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实行开题和中期考核制度。开题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该学位授予学科组织实施。学位授予学科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健康状况、论文开题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以论文研究为重点的培养阶段;不合格者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核,主管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批准,延期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或终止学习。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 4.课程教学应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位教师授课。 5.积极搭建硕士生培养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合作方式,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必修课(学位课)18学分,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总学分30学分。 (一)必修课程(18学分) ①公共基础课(7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3学分)、外语(研究生英语精读、英语口语,共4学分)。 ②学科基础课(6学分) ③研究方向课(5学分) (二)选修课程(6学分) (三)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同等学力硕士生补修2门,跨专业的硕士生补修3门。未补修或补修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四)课程学习与考核 (1)硕士生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均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教学,其余课程和必修环节由学院安排并考核。 (2)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均在第1至第2学年完成。 (3)必修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为合格(90分以上为优、80分-89分为良、70分-79为合格);选修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考查,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70分-84分为良、60分-69为合格);必修环节采用考查的形式,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二级制评定。 六、必修环节 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学术研讨、学术活动、实践实习、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4个环节,共计6学分。 ①学术研讨(2学分) 硕士生要参加导师组或导师组织的学术研讨(Seminar),每学期不少于10次,同时提交5份学术研讨会有感。 ②学术活动(1学分)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经学院考核、研究生院审查后,考查合格计1学分。 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提交会议论文。 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听取1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1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听取2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③实践实习(1学分) 硕士生需要参加实践实习活动。可采取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时间不少于1个月。教学实践至少保证听课见习20学时,讲课4~6学时;专业实践内容要与所修专业保持一致。考核成绩由实践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学院根据成绩认定合格,则计1学分。 ④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2学分) 开题通过并提交开题报告计1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后计1学分,共计2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撰写、审查、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答辩等要求,具体参照《河南科技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1.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硕士生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应安排在第三学期初完成。 2.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不低于3万字。 3.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够体现学科发展的水平。论文题目选定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导师组织的开题报告。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应对硕士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问题较多者,于第四学期中复查,复查仍不合格者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核,主管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批准,延期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或终止学习。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双盲审评阅,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4.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硕士生申请学位前,应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篇与论文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出具论文录用证明),硕士生应为第1作者(如果导师为第1作者,硕士生可为第2作者),第1署名单位为河南科技学院。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参照《河南科技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