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中文名称: 药理学 (100706)
二级学科英文名称: Pharmacology (100706)
一、培养目标
药理学硕士生的培养以品德教育和科研训练并重,要求学生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遵守学术规范;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与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毕业后可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制药企业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药理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其主要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分为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科学的理论方法及相关前沿技术,开展药物靶点发现与确证、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与毒理学等研究。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药物的药效、作用机理、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及药物毒理,为新药研究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本学科在肿瘤药理、心脑血管药理、神经药理、临床药理等研究方面特色显著。
1. 肿瘤药理:主要进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及抗肿瘤新药研发。建立基于肿瘤细胞的特殊生物学行为和信号转导分子变异调节的药物筛选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抗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肿瘤组织对抗癌药物代谢作用的研究。
2. 心脑血管药理:主要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防治靶点研究及药物开发。包括: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新药研究、心肌缺血机制及药物研究、糖尿病合并症治疗药物及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
3. 临床药理:主要进行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代谢与药动学、药物Ⅰ期临床(人体耐受性、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评价及治疗药物监测、中药成分分析及药物代谢酶学、药物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
4. 神经药理: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包括: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探讨、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策略、老年神经疾病防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及新药开发。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本学科培养方式为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导师组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3-5名具有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要求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在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期间,硕士生须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及论文进展情况同时参加本学科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本科实验教学的带教工作或其他教学实践工作。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一般不超过4年,但如果硕士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论文提前完成且水平较高者可提前一年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要求硕士生至少修满30个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至少修满27个学分(学位课程不低于15 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一) 学位课 不少于15学分。
1.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2)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
(3)研究生第一外国语,4学分。
2.专业基础课 :一级学科范围内的通用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程,不少于8学分。
(二) 非学位课 不少于12学分
1.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英语、一级学科内的前沿研究进展课、学科研究方法等课程。
2.专业选修课:本学科单列的专业选修课、跨学科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
必修课程应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达到60分者可获得学分,但学位课平均成绩应不低于75学分;选修课程可以是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达到60分者可获得学分,考查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登记,及格者可获得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共记3个学分。
必修环节主要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活动,各记1学分。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硕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应参加校级(地厅级)以上单位或本学科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不少于3次。
六、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 、中检
(1)论文开题:研究生在第 2 学期前 3 个月完成文献阅读,在导师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确定选题后,应写出文献综述,同时对选题进行预实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学期中期进行。开题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题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基本思路、研究主要内容、研究可行性分析(包括方法、经费和时间等)、预期结果以及进度计划。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以上内容进行说明。开题报告必须记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论文中检:硕士生论文选题报告后一年左右,由学科组成考查小组对硕士生的综合能力、工作态度、论文工作进展以及精力投入程度等进行全面考查。对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对不通过者,提出警告,三个月后重新检查。
2.学位论文及学术成果发表的具体要求
(1)学位论文必须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2)选题应努力体现基础医学的学科前沿、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有利于研究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3)论文内容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严谨的逻辑性,先进的实验技术,较强的创新性及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际意义。
(4)论文正文的篇幅不少于3万字,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并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按照《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5)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1篇(含河南科技大学学报)与本专业研究有关的学术论文。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或法医学院为第一单位),指导教师为通讯作者。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以正式发表的刊物或论文出版清样为准,清样必须在1年内正式刊出。
3.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及导师小组审核,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同意方可答辩。
(1)论文预答辩: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申请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应在学科内进行论文预答辩,与会者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完整性、先进性等进行评议,提出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等意见,并对论文修订提出建议。
(2)论文评阅:硕士学位论文应经2位(其中1位为校外)副高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申请人的导师不得作为论文评阅人。评阅专家同意且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含1位论文评阅专家,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主席必须由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校外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根据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以汇报和答辩的形式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能力。答辩委员会经无记名投票,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
4.学位授予
按《河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授予医学或理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