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朋友圈
QQ
微博
取消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海文考研院校动态正文

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动力工程)

2020-08-29 13:52 1479 来源:海文考研

一、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在动力工程领域可再生与新能源高效及综合利用专业方向能够从事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本专业硕士的培养,毕业生应当在本学科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相关行业、企业和本学科内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独立担负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工程设计的能力。重点掌握新能源汽车空调、可再生能源热泵、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技术的原理、产品开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与生产管理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及技能。毕业生应获得本专业领域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车空调

2、可再生能源热泵

3、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学习年限与学分:学制3年,学习年限2-4年。实行学分制,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10学分,选修课≥11学分。选修课中公共选修课模块不少于4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不含学位论文),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2、课程设置:课程分学位课、选修课两部分;学位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模块;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新能源汽车空调、可再生能源热泵新技术、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技术三个专业方向模块。

四、 培养方式

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由“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实践培养”组成的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的校内课程学习原则上为1年,主要完成学位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的基地实践培养在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原则上1-2年(不少于1年)。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4个主要环节:

1)制定两段式的个人培养计划:依据给每个学生确定的与生产实际相关的课题和培养方案中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联合导师组制定专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2) 校内课程学习:依据个人培养计划,完成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

3)基地实践培养:学生进入课题相关实践创新基地,完成新产品开发、工程应用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设计研究开发、工程管理与生产管理等主要实践环节。

4)完成学位论文:两段式模式培养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报告、产品开发报告、工程设计方案、技术改造方案、生产工艺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按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分为以冷热源设备开发生产为主的“产品开发生产型专业实践模式”和以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制冷、供热、空调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为主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型专业实践模式”。本方案中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可再生能源热泵新技术二个研究方向应按“产品开发生产型专业实践模式”,重点开展产品总体设计、关键技术实验研究、产品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测试等主要专业实践内容;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研究方向应按“工程设计与技术改造型专业实践模式”,重点开展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设计、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质量验收等主要专业实践内容。

 

六、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部门

学期

学位课(必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1

工程硕士专业英语

36

2

外国语学院

1

基础理论课

知识产权实务

18

1

法学院

1

信息检索

18

1

图书馆

1

数值分析

36

2

理学院

1

工程最优化方法

36

2

理学院

1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高等流体力学

根据

需要

至少选3

36

2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高等工程热力学

36

2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高等传热学

36

2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高等燃烧学

36

2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建筑热物理

36

2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体育素质课

体育素质课1

18

1

体育教学部

1

体育素质课2

18

1

体育教学部

2

非学位课(选修课)

新能源汽车空调方面模块

新能源汽车空调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汽车动力热系统管理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车内微环境空气品质与控制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换热器结构原理与设计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制冷设备及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制冷设备系统故障分析与研讨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人工环境测试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可再生能源热泵新技术方向模块

热泵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复合热源热泵新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制冷节能原理与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空调制冷设备与系统仿真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换热器结构原理与设计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制冷设备及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空调制冷设备系统专业软件应用及研讨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流体管网分析与优化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技术方向模块

热能综合利用工程设计方法与系统分析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循环流化床锅炉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水煤浆燃烧与气化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生物质燃烧与气化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洁净燃烧理论与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1

燃烧理论与炉内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讨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热工测试技术与方法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现代流场测试技术

27

1.5

能源与环境学院

2

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

1

6

能源与环境学院

2-5

七、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应紧密结合本动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两段式培养模式”和已形成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可再生能源热泵、能源高效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优势特色专业培养方向,由各培养方向校内指导教师联合基地指导教师围绕共同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来确定。

开题报告于第三学期初在“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完成,须经联合导师组开题审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位授予部门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工作中期检查,研究生提交中期进展报告;课题完成后分类完成论文撰写:对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技术的成果,论文应该具有设计方案的比较、评估,设计计算书,完整的图纸;对于重大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成果,应该具有对原设备与技术的评价,改造和革新方案的评述及结果的技术和经济效果分析;对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试验成果,必须有试验方案、完整的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分析;对于生产设备管理与生产工艺成果,必须给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对企业产量和质量作效果分析,并给出创新管理信息系统等;在第六学期,论文正式答辩之前应视具体情况由导师组决定是否需要进行预答辩,需要预答辩的,应在论文送审前完成预答辩,并给出评定结果及论文修改意见。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经过导师组和基地管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上一篇:人文学院2020年度推荐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选的公示 下一篇:能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关键词: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免费获取考研大礼包

称呼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邮箱
学历
微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