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华大学沈洋教授团队机器学习设计高温聚合物电容性能远超当前大多数聚合物电介质材料
清华大学沈洋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利用生成式机器学习方法,深入探究了有机分子填料的化学结构与能带结构的关联。训练后的模型能准确预测超过200种有机分子,团队成功合成出两种兼具宽带隙和高电子亲合能的小分子填料。文章发表于《自然·能源》。阅读原文
02.山东大学郝晓涛教授团队稀释策略实现厚度耐受型有机光伏电池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郝晓涛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调制绝缘物分子量的稀释策略。该策略最终使有机太阳能电池表现出卓越的厚度耐受性,为制备大面积、高性能有机光伏器件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其实际应用,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阅读原文
03.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月壤纤维制造技术获工博会大奖
在服务深空探测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研发的 “模拟月球环境下月壤纤维极限制造技术及连续成纤装备” 项目荣获最高荣誉“CIIF大奖”。这项技术以 “就地取材” 为核心,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制备路径,从根源上解决了地月运输成本高昂的痛点,让人类在月球上利用本地资源制造建筑材料成为可能。阅读原文
04.重庆师范大学余俊宏教授团队利用超快光谱技术检测纳米晶格应变
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余俊宏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创新性地利用飞秒分辨的相干声子光谱技术,直接测量了CdSe胶体量子阱中由Cu原子掺杂引起的微小晶格应变。该研究为化学掺杂纳米晶中晶格应变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非接触式的光学方法,对未来设计和优化掺杂型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发表于《自然通讯》。阅读原文
来源:各高校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