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马滟青课题组在双希格斯粒子产生的精确预言中取得重要进展
希格斯粒子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具有核心地位,它是所有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对其性质的研究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能物理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其中希格斯势的形式对于研究和理解电弱理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具有重要意义。强子对撞机中双希格斯粒子的产生是研究希格斯粒子自耦合强度,从而确定希格斯势能的关键途径。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未来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投入使用,双希格斯粒子产生的实验测量精度将大幅度提高。为了充分利用高精度的实验数据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新物理信号,理论预言精度必须相应地提高。......阅读原文
2、武汉大学陆庆全课题组在醇类化合物转化领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新闻网讯(通讯员高妍)近日,国际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陆庆全课题组在有机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Photoelectrochemical Fe/Ni cocatalyzed C−C functionalization of alcohols”(《光电化学铁/镍共催化醇的碳碳键功能化》)。高等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邹龙和2022级博士研究生孙睿为共同第一作者,陆庆全教授为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阅读原文
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邹欣庆教授团队在揭示全球河流-近海连续体有机碳转移和积累模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有机碳(OC)的长期且稳定的汇,其中,河流每年输入到海洋的颗粒有机碳(POC)通量高达0.2 Pg(1 Pg = 1015 g)。但大部分陆源有机质进入海洋后会发生差异性降解,所以海洋沉积物中不同来源OC的识别,对认识边缘海的碳循环过程非常重要。河流输送的POC来源多样:包括岩石和土壤侵蚀,陆域和海洋生态系统输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POC在组成、反应活性、降解历史和年龄上存在差异,并表现出与地质背景、优势生态系统以及区域气候和水文相关的独特地理空间格局。同样,由于水深、水动力、初级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边缘海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也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这些河流POC供给和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地理空间差异,导致部分海域可能是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源,而另一些海域可能是CO2的汇。......阅读原文
4、南方科技大学曾福星团队揭示YjgA蛋白在加速核糖体成熟中的双重作用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系统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曾福星课题组以“YjgA plays dual roles in enhancing PTC maturation”为题在核酸研究方面的国际专业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和生物化学手段揭示了小蛋白 YjgA 在核糖体大亚基50S组装晚期阶段的关键功能,为理解核糖体生物合成这一复杂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阅读原文
5、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种基于预测结构的单颗粒衍射成像重构算法
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研究在世界各地兴起,冷冻电镜是个当仁不让的先锋,而自由电子激光衍射分析则是责无旁贷的主力军。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作为第四代光源的代表,具有超短脉冲、超高亮度等特点,能够适用于常温常压下生物大分子颗粒动态过程的研究,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下,探究生命的奥秘。然而,由于单颗粒衍射数据存在信噪比低、衍射图数量少、低分辨率数据缺失等问题,数据处理和结构解析仍存在严峻的挑战,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阅读原文
来源:各高校官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