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朋友圈
QQ
微博
取消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海文考研考研政策正文

研究生教育改革:“混文凭”将成历史 分流退出机制或将大范围推广

2020-08-14 13:50 2694 来源:海文考研

鼓励研究生培养高校积极探索和试行研究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几名博士研究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最高可拿到201万年薪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

同时,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在8月3日置顶了一则通告,拟对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包括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其中有10人的专业为外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的处理并非孤例,近年来,有几十所高校都曾公布研究生清退名单,当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名校学子。

近日召开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正式吹响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全球创新竞争格局之下,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教育会议传递出来的讯息显示,“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将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中国如何通过研究生教育改革,将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到实处?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人士的介绍,接下来将有一系列的导师培训、学位授权审核、合格评估、学科目录修订等工作,还将出台相关配套文件。

在受访教育专家看来,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于研究生和准研究生群体而言,在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拉开大幕时,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新形势?

“混文凭”将成为历史?

今年,全国研究生在校人数预计将突破300万,相比之下,1949年,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仅有629人。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培养质量堪忧却也引发关注。此次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江苏省是唯一参与交流发言的省级政府代表,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说,“我们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

这一表述被认为传递出一个风向——转变“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或将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事实上,教育部在2019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通知》,其中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从最近一两年的趋势来看,很多高校已经在执行淘汰机制。8月3日,南方医科大学拟对16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四川大学在不久前一次性清退了200多名研究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都曾发布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

根据江苏省介绍的情况,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无法完成学业,二是中期考核不合格,三是极少部分学术不端。

有专家介绍,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总体上形成了两种研究生分流退出实践模式:一是过程间综合考核分流退出模式,即所有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考核,未达标的学生将被分流退出,如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推行的博士、硕士资格考试制度等;二是末位淘汰分流退出模式,即硬性规定一定比例的学生被分流退出,如北京大学规定每年硬性淘汰2%的学生。

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有望向更大范围推广。安徽省近日出台的《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研究生培养高校积极探索和试行研究生培养淘汰分流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

学生眼中的分流退出

对于广大研究生群体来说,分流退出其实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但当降临到自己身上之前,却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预警。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学专业的研三学生肖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认为自己身边几乎没有“混文凭”的同学,因为理工科的毕业压力不小——目前学校并没有要求硕士生一定要发论文或出成果,但有的导师会提出要求,比如发表一定分区的SCI论文或者申请专利。即便导师不作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也需要经过答辩资格审核、校外专家盲审、正式答辩等,顺利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一名博士生杨滨向记者表示,“有的学校,研究生顺利毕业的难度已经不低,如果要进一步推行改革,不必一刀切地再增加难度。‘严进严出’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但严到何种程度则有待斟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这正是分流退出机制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广东一所地方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在执行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师生及学生家长心理准备不足,面临较大执行阻力;二是因其所传导的压力过大,以致可能存在学生安全隐患,作为机制的执行者也有所顾忌。

但该负责人介绍,2017年3月到2019年上半年,该校研究生院共进行了4645人次学业温馨提示、366人次学习成绩预警、3083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对57名无法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进行结业处理;对317名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

平稳执行了分流退出机制的关键在于,最后的处理并不是突然降临,而是经过了提示、预警等环节。据介绍,该校建立了“温馨提示—学业预警—分流退出”的机制,事前由研究生院以短信、公文或公开的信息公告等形式向学生、导师及院系发出温馨提示,后期没有改进则进行预警,最后如越红线则清理劝退。

“惩罚性不应成为分流退出机制的内核,而是应该以预防引导为主,形成负向激励效应。”他说。

如果预期研究生的毕业难度会增大,是否会影响本科生的考研决策?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大四学生李子曦说,“像我们这种理工科学生,只是本科毕业的话,很难独当一面地完成科研项目,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即便有难度,也要去攻读更高的学位。”

他同时也认为,提高研究生培养和毕业标准,有可能将过滤掉一部分只是盲目追求学历的人。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刘琛准备考研,一方面是希望加深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她也有现实的考虑——按照现在的形势,很多文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并没有太好的就业机会。

“毕业要求提高对我们来说算不上当务之急,感觉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2021年研究生还会不会扩招?”刘琛说。

提升专硕培养质量

对于研究生或准研究生而言,这一轮改革的其中一个内容是完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近十多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在逐渐增加。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人数在硕士招生总人数中的占比仅为15.9%,到了2017年,专业学位硕士首次实现招生人数超过学术学位硕士,到2018年,占比已经达到近58%。而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

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形成的研究生评价标准和规范,主要适用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要求相对更为宽松,很多学校也没有足够重视,未能有针对性地形成一套专门的评价标准。

肖何向记者介绍,从他所在学院的情况来看,有学硕和专硕之分,考研时的考题不同,但进校后的培养差别并不明显。

华南一所985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学位硕士告诉记者,他所在学院的专硕这几年扩招之后,导师配备却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有的专硕学生只能匹配学硕导师,但发现存在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影响了指导质量。

一般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更短,伴随着近年来招生规模扩大,有的学生将它作为提升学历的高性价比之选;但也有学生认为,专业研究生其实只是“低配”版的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堪忧。

近日,安徽省出台了《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安徽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汪峰涛介绍,以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进来以后就导师带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跟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区别不是很大,现在专门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了学校以后,就要立马能够进企业、进项目、进团队,学校跟企业的联合培养一定要做扎实。

加强产教融合,或许代表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向,但这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学生如何兼顾实践与学习研究?当研究生离开教室和实验室,是否可以名正言顺地“混文凭”?

储朝晖表示,专业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不只是要强调差异,更要根据它的独特性,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程序以及管理要求,提升培养质量,将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上述安徽省意见即提出,积极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即进项目、进团队、进企业,以项目成果、发明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等作为毕业的重要依据。(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帆     张艺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天津正式拉开“找海洋要水喝”序幕 下一篇:争夺优秀生源:研究生招生改革或继续提升推免比例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免费获取考研大礼包

称呼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邮箱
学历
微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