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北电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一、招生领域
学 院 | 领域代码 | 领域名称 |
信息工程学院 | 085211 | 计算机技术 |
二、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
(一)招生对象:在职人员。
(二)报考条件: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或者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人员。(最高学历为专科及以下学历者不能报考。)
报考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可不受毕业年限限制。
三、报名方法及资格审查
(一)报名方法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1、网上报名:考生于2015年6月23日—7月11日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注册、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生成并打印《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2、现场确认:考生于7月12日—15日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以及《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各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考生可于10月15日后登录信息平台下载准考证。
(二)资格审查
全国联考成绩发布后,我校将在研究生部网站公布复试分数线,通过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登录信息平台,下载本人《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将该表与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复印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历认证报告)和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并提交到我校申请资格审查。
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我校不予录取。
四、考试科目、方式及时间
(一)考试方式
工程硕士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GCT”为全国联考,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该阶段主要测试综合素质,考生取得的GCT成绩当年有效。
GCT考试时间为2015年10月25日(具体时间见准考证)。
第二阶段,专业考试和专业测试。根据考生“GCT”考试成绩的实际情况,我校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GCT”考试成绩达到我校合格分数线者,到我校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综合测试,第二阶段考试名单及考试科目将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http://grad.nedu.edu.cn)上公布。
第二阶段考试在2015年12月下旬或2016年1月上旬进行,具体时间将于当年11月底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http://grad.nedu.edu.cn)公布。
(二)全国联考科目及命题依据
“GCT”考试命题依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五、录取
我校根据考生的“GCT”考试成绩和综合测试结果确定录取名单,但录取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超过录取总数的10%。
六、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考生可不脱产学习,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500学时。修满学分并课程考试合格后,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论文答辩通过者由东北电力大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颁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在职工程硕士只有学位证,无毕业证)。
七、学费
学费按学年收取,标准为:10000元/学年,总计30000元。
八、计算机技术专业介绍
1 专业概况
东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2年,1985年挂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吉林省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师3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60%以上。学科现有省示范实验中心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精品课2门,省优秀课9门,校教学名师3人,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学科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较高。近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完成各级科研和教改项目100余项,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奖项目3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获奖1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5项。
本学科设有校内IT实训中心、硬件基础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网络技术实验室,及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十个研究室,配备了价值1000余万元的实验设备,先后和多家企业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瞄准学科研究前沿与热点领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紧密融合电力学科,以多学科交叉和相结合为着力点,来拓宽学科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充分发挥多年来自身信息与电力学科融合优势,寻找突破口,依托学校电力行业背景,形成了以应用促进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带动工程应用,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鲜明特色。通过承担各类课题项目,努力解决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尤其是电力行业的有关科学和技术问题。
2 主干课程
课程名称 | 学时 | 课程类型 |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 | 50 | 公共课 |
基础外语 | 60 | 公共课 |
专业英语 | 40 | 公共课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40 | 基础理论课 |
数据结构 | 40 | 基础理论课 |
算法设计 | 40 | 基础理论课 |
高级操作系统 | 40 | 基础理论课 |
分布式数据库 | 40 | 专业必修课 |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故障诊断 | 40 | 专业必修课 |
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 | 40 | 专业必修课 |
高级软件工程 | 40 | 专业必修课 |
电子商务技术与网络编程 | 40 | 专业必修课 |
嵌入式系统 | 40 | 专业选修课 |
数字图像处理 | 40 | 专业选修课 |
微机系统设计与开发 | 40 | 专业选修课 |
多媒体技术 | 40 | 专业选修课 |
计算机图形学 | 40 | 专业选修课 |
模式识别 | 40 | 专业选修课 |
神经网络基础 | 40 | 专业选修课 |
3 适用领域
本专业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通信、算法理论的研究,并学习和探讨这些领域的开发、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技术、通信网络和智能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4 研究方向
1、计算机监控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3、软件工程及其理论
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5、高性能网络计算
6、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
7、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
8、游戏引擎
9、大型数据库及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10、计算机网络
11、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