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84年的新乡师范学院生物系水产专业。198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9年成立水产养殖系,2001年获得水产养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农业硕士(渔业领域)学位授予权,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河南省唯一具备水产博士、水产硕士和农业硕士(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为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会员单位、中国高校水产学科联席会理事单位、国家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理事单位、“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稻渔综合种养分中心”成员单位、河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渔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水产学院践行“知鱼知水、树德树人”的院训,坚持培养复合应用型水产专业技术人才,科研成果丰硕,教学质量良好。
学院设有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拥有水产学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水产养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和教学平台;建有600㎡流水养殖实验室和7000㎡水产养殖实训基地,科研用房总面积1700㎡,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多年来,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围绕中原经济区渔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凝练形成了水产生物增养殖、水产动物医学、水产动物营养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产微生物工程和水产品质量安全6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共主持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8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达4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专职教师40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3人。拥有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3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
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与国内10余个省份的30多个科研生产单位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其附属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等国内外研究院(所)、高校及水产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深受社会各界好评;考研录取率稳定在40%左右,应届本科毕业生多考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目前,学院正在以内陆水产创新发展为特色,努力建设在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学院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战略需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推进内陆淡水渔业发展紧密结合,为我国水产界培养出多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及一大批企业家、渔业行政管理干部,是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产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水产养殖学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该专业创建于1984年,是河南省设置最早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该专业立足河南水产业,辐射中西部内陆水域,“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研究为主导”,旨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应用型水产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已成为内陆水产教育、科研、养殖、渔业行政管理、饲料和渔药生产等行业(部门)的骨干力量。该专业获得全国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招收卓越农林人才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适应行业需求的卓越水产人才。
核心和特色课程主要有:鱼类学、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品养殖学、生物饵料培养、鱼文化、渔业统计学、水产养殖工程学、渔业经济管理学、休闲渔业、饲料分析与检测、鱼类免疫学、水产药物学、水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该专业创建于2013年,是河南省设置最早的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该专业主要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观赏水族的养殖与鉴赏、育种、水域环境控制、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增殖渔业及在水族企事业单位从事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核心和特色课程主要有:水生生物学、鱼类学、观赏水族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族景观规划与设计、水族工程学、休闲渔业、鱼文化、渔业统计学、生物饵料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