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朋友圈
QQ
微博
取消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海文考研简章目录正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2019年招生简章及目录

2020-03-09 20:52 2274 来源:海文考研

Ⅰ分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即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位于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蜀山湖畔,现建设有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等10个研究单元,拥有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EAST、EAST辅助加热、稳态强磁场等三个大科学工程,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高技术发展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莅临视察时高度评价合肥研究院的科研环境,欣然题词“科学岛”。
合肥研究院定位在面向国家洁净能源与环境安全需求,面向极端与复杂条件下物质科学前沿,建设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强磁场、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研究网等大科学装置群的综合性国家科研基地,形成等离子体物理、大气环境光物理/化学、极端和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生物物理等优势学科群,发展磁约束聚变堆、大气环境探测、强磁场及能源环境健康等需求的功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等战略高技术。
截至2015年底,合肥研究院在职职工2497人,其中正高级人员304人,副高级人员648人,包括包括两院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2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4人;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创新团队8个,安徽省115团队5个。
自1981年招收研究生,合肥研究院已培养研究生4927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1977名,授予硕士学位2940名,他们已成为中国各个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目前在岗研究生导师469名,其中博导223名,硕导246名,在学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1500名,研究院现有学术型博士培养点12个;硕士培养点25个,涵盖了等离子体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生物物理学八大优势学科,为基础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完备的学科体系。
十三五期间,合肥研究院将紧紧围绕“一三五”发展目标,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创新,集中加强基础研究和行业共性核心技术研究,解决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工作,努力将我院建成国际著名、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科教结合的综合科研基地。

Ⅱ联系方式

网址:http://www.hf.cas.c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1110信箱
邮编:230031
电话:0551-65594860、65592439
联系部门:合肥研究院研究生处
联系人:梁长浩、闫超
Email:chliang@issp.ac.cn、yanc@hfcas.ac.cn

Ⅲ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01计算材料科学崔小娟、王鸿梅、曹开法
光学(070207)01激光与红外大气传输钱仙妹、范承玉、饶瑞中、黄印博、曹振松、冯素娟、魏合理、朱文越
02环境光谱学方黎、顾学军、张为俊、高闽光、刘晔、曹振松
03光学晶体与功能材料倪友保、孙敦陆、张庆礼、万松明、吴海信、罗建乔
04光子器件与应用毛庆和、刘晔、冯素娟
05激光雷达技术苑克娥、胡顺星、张天舒、刘东、王英俭
06光学辐射定标技术张黎明、郑小兵、孟炳寰、李健军、吴浩宇、陈洪耀
07目标光学特性表征技术王先华、施海亮
08光学传感器及应用骆冬根、邵士勇、李双、罗海燕、于磊、刘锟、董凤忠、高晓明
09大气光物理与光化学唐小锋、胡长进、盖艳波
10大气光学特性及其测量技术黄宏华、孙刚、詹杰、翁宁泉、钱仙妹、苑克娥、范承玉、饶瑞中、邵士勇、李学彬、吴晓庆
11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赵卫雄、游利兵、郭强、梁勖、毛庆和、罗建乔
12光学遥感技术孙晓兵、司福祺、李双、王先华、孟炳寰、李健军、罗海燕、吴浩宇、陈洪耀、宋茂新、熊伟、施海亮、乔延利
13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赵欣、胡仁志、王薇、谢品华、张玉钧、阚瑞峰、何亚柏、曾议、李学彬、秦敏、赵南京、李昂、桂华侨、刘文清、张志荣、刘建国
14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高晓明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1光学仪器与工程宋茂新、熊伟、郭强、梁勖、于磊、曾议、陈结祥
02光辐射精密测量郑小兵、洪津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0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董伟伟
02环境敏感纳米材料邓赞红
03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董伟伟、倪友保、孙敦陆
04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张庆礼、万松明、吴海信
05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邓赞红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01光电检测技术高闽光、张玉钧、骆冬根、游利兵、张黎明、阚瑞峰、何亚柏、方勇华、邹鹏、洪津、陆钒
02环境监测技术张志荣、陆钒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01网络与数据通讯谭海波、李晓风
02智能系统刘小勤
03区块链技术李晓风
04图像处理陈臻懿
05大数据与云计算谭海波
06系统建模与仿真乔延利、谢晨波
07光电信息处理司福祺、方勇华、张运杰
08嵌入式系统张运杰、谢晨波、刘小勤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01大气参数测量和模式研究孙刚、詹杰、翁宁泉、吴晓庆
02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孙晓兵、张天舒、王薇、刘东、黄印博、王英俭、谢品华、梅海平、董云升、陈臻懿
03环境生物光谱殷高方
04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秦敏、赵南京、李昂、桂华侨、刘文清、董云升、伍德侠
05大气(光)化学胡仁志
06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张志荣、刘建国、伍德侠、殷高方
07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赵卫雄、胡顺星、顾学军、魏合理
08成像光谱电子技术赵欣
09大气物理化学唐小锋、张为俊、胡长进、盖艳波
10痕量成分光电检测技术刘锟、董凤忠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01光机电一体化桂华侨、董凤忠、徐亮、赵欣、刘建国、高闽光、郑小兵、朱文越、张黎明、熊伟、郭强、赵卫雄、贾先德、游利兵、洪津、陈迪虎、宋茂新、谢晨波、李新
02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陈迪虎
03智能检测技术骆冬根、李新
04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殷高方、李健军、罗海燕、宋茂新、谢晨波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0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邓赞红
02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倪友保、张庆礼
03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邓赞红
04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倪友保、张庆礼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1环境监测领域微信号处理李昂
02光电检测技术张志荣、张玉钧、方勇华、骆冬根、张黎明、熊伟
03光电信号检测技术刘锟、陈洪耀、郭强、赵卫雄、贾先德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01计算机应用技术施海亮、孙晓兵、高闽光、李晓风、方勇华、洪津
02大气测量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王煜、乔延利、司福祺
03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乔延利、游利兵
04计算机自动控制李晓风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01大气参数测量和模式研究翁宁泉、邵士勇
02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李双、黄印博、邵士勇、刘东、胡顺星、曹振松、王薇、施海亮、孙晓兵、司福祺、张玉钧、朱文越
03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秦敏、刘锟、刘建国、王薇、赵南京、李昂、胡仁志
04大气(光)化学秦敏
05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王煜、张志荣、桂华侨、徐亮、赵欣、赵南京、唐小锋、殷高方
06激光光谱学与应用曹振松、张为俊、胡仁志
07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刘东、胡顺星
08大气物理化学张为俊、唐小锋
09痕量成分光电检测技术董凤忠

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01等离子体与表面相互作用丁锐、余耀伟、龚先祖、丁芳、欧靖、陈一平、陈俊凌、胡建生、朱大焕、杨钟时
02等离子体诊断李二众、臧庆、凌必利、赵君煜、韩效锋、丁芳、揭银先、张寿彪、黄娟、张凌、徐国盛、段艳敏、胡立群、吕波、刘海庆、沈飊、李亚东
03等离子体物理实验郭后扬、孙有文、曾龙、钱金平、丁伯江、李二众、梁云峰、臧庆、余耀伟、凌必利、赵君煜、韩效锋、龚先祖、刘永、揭银先、张寿彪、黄娟、张凌、徐国盛、段艳敏、叶孜崇、高翔、左桂忠
04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孟月东、沈洁、倪国华、叶孜崇、程诚、方世东、陈龙威
05射频工程及等离子体物理/微波与等离子体物理丁伯江、刘永、陈根、刘甫坤、秦成明、王晓洁、毛玉周、单家芳
06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及其控制夏天阳、孙有文、郭文峰、曾龙、梁云峰
07中性束物理和实验梁立振、许永建
08等离子体物理理论与模拟潘成康、李国强、周登、项农、夏天阳、郭文峰、钱金平、丁锐、欧靖、陈一平、罗正平
凝聚态物理(070205)02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王奇
03计算材料科学舒兴胜、武松涛、王守国、胡业民、汪良斌、吴斌
光学(070207)15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刘海庆、高翔、李亚东
生物物理学(071011)01离子束生物工程姚建铭
02物理生物与技术程诚
03生物分子工程姚建铭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3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曹磊
04智能检测与传感器周自波
05精密计量与仪器吴杰峰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06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刘华军、施毅
0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陈长伦
0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周海山、王万景
0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李家星
10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奇、方世东、陈龙威
11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杨雷、王枫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1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张启勇
02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张启勇
03真空技术潘皖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03智能检测技术周芷伟
04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刘智民、黄连生、黄懿赟
05信号检测与处理沈飊、胡燕兰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09数据采集与等离子体控制王华忠、肖炳甲、王枫、李实、袁旗平、季振山
10图像处理李实
11大数据与云计算王华忠
12系统建模与仿真袁旗平、周芷伟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01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秦经刚、刘方
02真空技术与应用胡建生、杨庆喜、刘志宏、彭学兵、谢远来
03电物理装置结构与分析李格、刘松林、杨庆喜、覃世军、刘常乐、刘志宏、彭学兵、周自波、曹磊、陆坤、宋云涛、吴杰峰
04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陈根、刘甫坤、秦成明、王晓洁、毛玉周、徐旵东、单家芳
05核安全与可靠性覃世军
06低温与超导工程李建刚、刘华军、施毅、胡良兵、冯汉升、丁开忠、秦经刚、刘方、胡燕兰、潘皖江
07自动控制技术黄连生、胡良兵、冯汉升、宋执权、许留伟、陆坤、宋云涛、张健、高格、胡纯栋、季振山
08核热工与事故吕波、刘松林
09核技术及应用胡立群
10核材料科学与技术王万景
11电气工程刘智民、黄懿赟、丁开忠、徐旵东、李格、宋执权、许留伟、张健、高格
12中性束物理与工程梁立振、谢亚红、谢远来、许永建、胡纯栋
13核环境化学孙玉兵、李家星、谭小丽
14核装置水冷却工程杨雷
15等离子体控制与数据采集罗正平、肖炳甲
16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周海山、沈洁、陈俊凌、倪国华、左桂忠、朱大焕、杨钟时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1核技术刘常乐、谢亚红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1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孙玉兵、谭小丽、陈长伦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05智能检测技术奚维斌、周芷伟、周自波
06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陈根、曹磊、高翔
07光机电一体化刘海庆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05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吴杰峰、周海山
06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奇、陈龙威、程诚
07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陈俊凌、朱大焕、周海山、沈洁、倪国华、丁锐、吕波、丁芳
动力工程(专硕)(085206)01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张启勇
02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张启勇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4光电检测技术韩效锋、臧庆
05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刘智民、黄懿赟、黄连生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05数据采集与等离子体控制罗正平、王枫
06计算机应用技术王枫、高翔
07计算机自动控制胡良兵、周芷伟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1纳米催化剂技术王奇
02有机污染物的催化氧化净化倪国华
03现代表面处理技术方世东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01强磁场科学与技术施毅
02真空技术与应用胡建生、刘志宏、杨庆喜、彭学兵、谢远来
03电物理装置结构与分析吴杰峰、丁开忠、王晓洁、刘志宏、覃世军、刘常乐、曹磊、杨庆喜、彭学兵、陆坤、宋云涛、周自波
04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秦成明、徐旵东、王晓洁、陈根、刘甫坤、刘永
05低温与超导工程刘方、施毅、丁开忠、胡良兵、奚维斌
06自动控制技术袁旗平、胡纯栋、韩效锋、臧庆、陆坤、刘甫坤、宋云涛、梁立振、高格、刘永、张健
07核热工与事故吕波
08核技术及应用刘海庆、谢亚红、覃世军、刘常乐
09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陈俊凌、朱大焕、王万景、方世东
10电气工程刘华军、刘智民、黄懿赟、胡纯栋、许永建、徐旵东、高格、张健、黄连生
11中性束物理与工程许永建、谢亚红、谢远来、梁立振
12核环境化学李家星、陈长伦
13核装置水冷却工程杨雷
14等离子体控制与数据采集罗正平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0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李家星、陈长伦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1肿瘤生物学程诚
02物理生物与技术沈洁

三、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 04计算材料学 关贵俭、遇鑫遥、陈星、孟凡利、李淼
光学(070207) 16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 杨良保
生物物理学(071011) 04健康医学与康复学 马祖长、高理升、陈焱焱
05生物医学成像 王进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 06智能检测与传感器 林新华、陈池来
07生物医疗仪器 周旭、尤晖
08仿生机器人 孔德义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12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 赵婷婷
13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张淑东、赵婷婷、王进
14环境敏感纳米材料 罗涛、蒋长龙、黄行九、徐伟宏、刘变化、郭正、刘锦淮
15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赵爱武、王振洋
16微纳结构与器件 杨良保、蒋长龙、郭正、李民强
17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 高放
18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 张淑东、王振洋
19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罗涛、刘变化、赵爱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06智能检测技术 刘锦淮、高理升、陈焱焱、周旭、姚志明、陈池来、张正勇、高理富、宋全军
07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孔德义、尤辉
08光电检测技术 汪玉冰、王焕钦
09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林新华
10环境监测技术 李民强、高会议
11信号检测与处理 杨先军、孙怡宁、王慧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01智能农业 周林立、魏圆圆、张正勇、高会议、胡泽林
02健康信息技术 杨先军、孙怡宁
03机器学习 谢成军、陈雷、王红强
04人工智能 黄河、王儒敬、崔超远、谢成军、汪增福、聂余满
05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 董俊、孔斌
06智能机器人 姚志明、孙丙宇、孔斌、汪增福、聂余满、宋全军、高理富、董翔
07人机交互 王慧
08自然语言处理 陈雷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13智能系统 宋良图、魏圆圆、董翔、王红强
14图像处理 董俊、孙丙宇、王红强
15大数据与云计算 马祖长、黄河、王儒敬、周林立、胡泽林、王红强
16信息安全 崔超远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 12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王焕钦
13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 黄行九、徐伟宏、孔令涛
14水环境控制与修复 孔令涛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 08光机电一体化 尤晖、孙怡宁
09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 孔德义、宋全军、尤晖、张正勇
10智能检测技术 李民强、刘锦淮、杨良保、陈池来、杨先军、姚志明、孔斌、周旭、张正勇、宋博、高理富、陈焱焱、王焕钦、陈池来、高理升、林新华
11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分析与制造 林新华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 08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赵婷婷、孔令涛
09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 张淑东
10计算材料科学 高放
11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赵婷婷、王进
12微纳结构与器件 张淑东、王振洋、刘变化、蒋长龙
13环境敏感纳米材料 黄行九、刘变化、蒋长龙、李民强、刘锦淮
14自旋电子材料 高放
15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王振洋、高放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 06智能机器人 董俊、孙丙宇、汪增福、孔德义、宋博、高理富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 08计算机应用技术 宋良图、周林立、高会议、黄河、崔超远、聂余满、谢成军、陈雷、胡泽林、董俊、杨先军、姚志明、孔斌、马祖长、孙怡宁
09网络安全及监控平台 崔超远
10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 黄河、陈池来
11计算机自动控制 聂余满、谢成军、陈雷、胡泽林、孙丙宇、汪增福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 04新型分离技术 杨良保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 11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王焕钦
12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 黄行九
13水环境控制与修复 孔令涛
14环境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 高会议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 03健康医学与康复学 周旭、马祖长、陈焱焱、高理升
04物理生物与技术 王进

四、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05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汪国忠、史同飞、段国韬、蒋卫斌
06多铁材料物理汤现武、杨杰、尹利华
07计算凝聚态物理杨勇、郑小宏、曾雉、王贤龙、邹良剑、刘大勇
08凝聚态理论邹良剑、刘大勇
09纳米材料科学李新化、李广海、季书林、孟国文、伍志鲲
10磁性材料物理童鹏、宋文海、孙玉平、鲁文建、罗轩
11功能薄膜材料罗媛媛、胡令、朱雪斌
12低维材料物理郑小宏、徐文、丁俊峰
13超导材料物理EugeneGregoryanz、Alexander Goncharov、迟振华、孙玉平、鲁文建
14计算材料科学许依春、李永钢、吴学邦、韩福生、曾雉、秦勇、张晔、王贤龙、张永胜、刘长松
15表面与界面物理许依春、杨勇、胡令
16电磁波功能材料物理刘广强、徐文
17热电材料物理李地、张建、秦晓英、张永胜、尹利华
18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物理赵邦传、方前锋、EugeneGregoryanz、Alexander Goncharov、迟振华、苏付海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09精密计量与仪器庄重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20光电功能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李明涛
2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罗媛媛、王先平、汤现武、许少辉
22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张云霞、陈本松、刘俊、周宏建、朱储红、黄竹林
23环境敏感纳米材料李明涛、王秀娟、蔡伟平、张云霞、陈本松、李越、朱储红、孟国文、胡小晔、周宏建
24磁性材料宋文海
25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戴建明、杨杰、朱雪斌
26吸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蒋卫斌
27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赵惠军、费广涛、李新化、史同飞
2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张涛、郝汀、王先平
2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胡小晔
30热电材料辛红星、李地、张建、秦晓英
31团簇化学伍志鲲
32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刘广强、刘俊、梁长浩、苏付海
33微纳结构与器件李越、蔡伟平、段国韬
34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韩方明、赵惠军、张海民
35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辛红星、赵邦传、杨俊峰、童鹏
36自旋电子材料丁俊峰、罗轩
37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张涛、郝汀、方前锋、庄重、李永钢
38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秀娟、韩方明、黄竹林、杨俊峰、费广涛、梁长浩、李广海、汪国忠、许少辉
39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季书林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17核材料科学与技术吴学邦、刘长松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2智能检测技术段国韬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16光电功能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黄竹林
17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俊
18聚变堆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郝汀、王先平
19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王先平、汤现武、罗媛媛
20热电材料张建、张永胜、迟振华
21计算材料科学王贤龙、李永钢、张永胜、曾雉
22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汪国忠、张云霞、丁俊峰、蔡伟平、周宏建
23微纳结构与器件李越、季书林、段国韬
24环境敏感纳米材料李越、王秀娟、蔡伟平、陈本松
25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赵惠军
26磁性材料童鹏、罗轩、王贤龙、杨杰
27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赵邦传、童鹏、朱雪斌
28自旋电子材料曾雉
29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杨杰、汤现武、戴建明
30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郝汀、李永钢、刘长松
31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罗轩、丁俊峰、迟振华
32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小晔、黄竹林、王秀娟、陈本松、费广涛、周宏建
33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季书林
34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费广涛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5纳米催化剂技术张海民
06功能材料合成工艺刘俊、罗媛媛
07电催化材料朱雪斌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5核材料科学与技术吴学邦、刘长松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5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赵惠军、张云霞

五、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19多铁材料物理童伟
20计算凝聚态物理杨晓萍、郝宁
21纳米材料科学薛飞
22磁性材料物理屈哲、杨昭荣、张蕾、熊奕敏、薛飞、田明亮、盛志高
23功能薄膜材料陈峰、张发培、曹亮、张昌锦
24低维材料物理盛志高、朱文卡
25超导材料物理熊奕敏、张昌锦
26计算材料科学杨晓萍、申飞、郝宁、方军
27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物理朱相德、郗传英、杨昭荣、宁伟、王钊胜
生物物理学(071011)06磁场生物效应张欣、王俊峰
07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郑新威、王玉娟、张钠、王俊峰
08肿瘤药物学刘静、王文超、梁小飞、洪波、林文楚、刘青松
09肿瘤生物学刘静、王文超、张欣、梁小飞、洪波、林文楚、刘青松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40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郑新威、钟凯
41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陈峰
42磁性材料杜海峰、屈哲
43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王辉
44超导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朱相德
45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张发培
46微纳结构与器件曹亮、宁伟
47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王辉
48自旋电子材料盛志高、童伟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4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李俊杰、欧阳峥嵘
05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李俊杰、欧阳峥嵘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09人工智能吴仲城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17大数据与云计算吴仲城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18强磁场科学与技术陈文革、匡光力
19电气工程刘小宁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35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
36计算材料科学杨晓萍
3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杨晓萍
38微纳结构与器件薛飞
39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张发培
40磁性材料王辉、薛飞
41强磁场下材料制备与表征盛志高、张发培
42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王辉
动力工程(专硕)(085206)03大型深低温工程技术李俊杰
04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欧阳峥嵘、李俊杰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7自然交互、手写签名身份认证吴仲城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2计算机应用技术吴仲城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6强磁场科学与技术谭运飞
17低温与超导工程谭运飞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5磁场生物效应张欣
06肿瘤生物学张欣

六、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光学(070207)17先进激光技术及应用吴先友、江海河
18激光雷达技术徐赤东
生物物理学(071011)10肿瘤生物学李雪玲、方志友、王宏志、杨武林、戴海明
11物理生物与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12生物医学成像钱俊超、王宏志
13生物分子工程方志友、杨武林
14肿瘤药物学戴海明
15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韩伟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0光学仪器与工程吴先友
11生物医疗仪器江海河、钱俊超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2智能检测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0人工智能李海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18生物信息学李雪玲
19图像处理李海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5大气探测与光学遥感徐赤东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3光机电一体化徐赤东
14智能检测技术沈成银、储焰南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3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钱俊超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3计算机应用技术李雪玲、李海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07肿瘤药物学方志友
08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李雪玲、韩伟
09肿瘤生物学杨武林、戴海明、方志友
10生物医学成像钱俊超、李海、王宏志
11物理生物与技术戴海明、沈成银、储焰南
12生物分子工程王宏志、杨武林
13生物医学光学徐赤东

七、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光学(070207)

19痕量物质光学检测技术王琦
生物物理学(071011)16生物医用材料吴正岩
17离子束生物工程吴跃进、卞坡、吴丽芳、
王军、刘斌美、郑之明
18肿瘤生物学赵国平
19环境化学与毒理学许安
20物理生物与技术王琦、柯志刚、刘斌美、黄青
21生物分子工程陈少鹏、吴丽芳、郑之明、
22生物仿生与生态学刘方邻
23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赵国平、柯志刚、吴李君、
卞坡、王军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49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蔡冬清、吴正岩
50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詹福如、黄青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3光电检测技术吴跃进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0大数据与云计算刘方邻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2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冯慧云
03核技术詹福如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6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蔡冬清
17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冯慧云
18环境毒理与生态许安、陈少鹏、吴李君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5光机电一体化王琦
16智能检测技术吴跃进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4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蔡冬清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4计算机应用技术刘方邻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8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艺设计与开发汤明礼、郑之明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16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黄青
17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蔡冬清、吴正岩
18水环境控制与修复冯慧云
19环境毒理与生态冯慧云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14生物医用材料吴正岩
15离子束生物工程吴丽芳、刘斌美
16肿瘤生物学赵国平
17物理生物与技术黄青、柯志刚、刘斌美、王琦

18生物分子工程

吴丽芳、汤明礼、郑之明

19辐射生物与放射医学

柯志刚、赵国平

八、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1信息安全吴宜灿、王芳
22系统建模与仿真王磊、吴斌
23光电信息处理汪建业
24虚拟现实胡丽琴、龙鹏程
25图像处理程梦云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20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吴宜灿、沈水法、蒋洁琼、刘超、王明煌
21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郁杰、黄群英、郑明杰、朱志强、李春京、吴庆生、毛小东、陈刘利、刘少军、姜志忠
22核热工与事故郁杰、王石生、赵柱民、柏云清、朱志强、陈刘利、金鸣、洒荣园
23自动控制技术汪建业、赵柱民、宋勇
24核安全与可靠性王石生、吴洁、王芳
25反应堆技术与数字仿真吴洁、胡丽琴、龙鹏程、吴斌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4辐射防护与环境影响李桃生、王永峰
05核技术黄群英、林铭章、李桃生、王磊、程梦云、王永峰
06核化学林铭章、李春京、吴庆生、姜志忠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5计算机应用技术龙鹏程
16计算机自动控制汪建业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085226)18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吴宜灿、沈水法、李桃生、蒋洁琼、刘超、王明煌
19核材料科学与技术黄群英、郑明杰、朱志强、李春京、吴庆生、毛小东、陈刘利、刘少军、姜志忠
20核热工与事故郁杰、王石生、赵柱民、柏云清、陈刘利、金鸣、洒荣园
21自动控制技术宋勇
22核安全与可靠性汪建业、吴洁、王芳
23反应堆技术与数字仿真胡丽琴、龙鹏程、王磊、吴斌
24核技术及应用程梦云、王永峰

九、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凝聚态物理(070205)28能源与环境材料物理王命泰
29软凝聚态物理李向阳
光学(070207)20光学传感器及应用计敏
21生物医学光学邓国庆、王贻坤、王安、刘勇
生物物理学(071011)24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刘勇
25生物分子工程王安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2微流控技术邓国庆
13仿生机器人丁祎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51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岗、张献、田兴友、陈林、李向阳、刘香兰、王化、郑康、李潇潇
52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林华、王命泰
53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刘岗、张献、田兴友、陈林、胡锐、刘香兰、王化、郑康、林永兴
54微纳结构与器件陈健
55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陈健、胡林华、陈双宏
56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陈双宏、林永兴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06深低温技术在核聚变研究中的应用袁春燕
07大型氦低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袁春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4智能检测技术计敏、张龙
15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丁祎
16光电检测技术王贻坤
17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祝辉、王智灵、梁华为
18信号检测与处理王玲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1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张龙
12智能机器人祝辉、王智灵、梁华为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6智能系统王玲、乌云
27图像处理乌云
核技术及应用(082703)07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光伏电池翁坚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00)19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胡锐、翁坚
20水环境控制与修复李潇潇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7光机电一体化刘伟、王贻坤、计敏、王安、王玲
18智能检测技术张龙、牛润新、计敏、邓国庆、刘勇、王玲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45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与高性能化刘香兰、张献、田兴友、王化、李潇潇
46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郑康、刘香兰、张献、田兴友、胡锐、陈林、王化
47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陈双宏
48环境敏感纳米材料刘岗
49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林永兴
50储能材料设计与制备陈双宏
51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陈林、林永兴
52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表征胡林华、孔凡太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8智能机器人王少平、刘伟、牛润新、刘勇、梁华为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7计算机应用技术王少平、张龙、王安、邓国庆、梁华为
化学工程(专硕)(085216)09纳米催化剂技术胡林华
10电子新材料郑康、潘旭
11功能材料合成工艺潘旭
12应用电化学孔凡太
环境工程(专硕)(085229)20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刘岗、胡锐
21水环境控制与修复李潇潇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20生物医学成像王贻坤

十、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创新工程院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14仿生机器人孙少明
15智能检测与传感器曾新华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19智能检测技术孙少明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13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黄炫
14人工智能李文波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28图像处理黄炫
29嵌入式系统方菱
30智能系统曾新华、方菱、李文波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19光机电一体化孙少明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09智能检测技术李文波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18计算机应用技术方菱、黄炫、曾新华、李文波
19计算机测控技术及网络化科学数据库方菱
20计算机自动控制黄炫、曾新华
生物工程(专硕)(085238)21生物仿生与生态学孙少明

十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 16智能检测与传感器 叶晓东、王晓杰、朱锟鹏、吴晶华
17微电子机械系统与微细加工 朱锟鹏
18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 朱锟鹏
19仿生机器人 叶晓东、王晓杰、徐林森、赵江海、李露、李涛、冯宝林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15人机交互 叶晓东
16智能机器人 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露、赵江海、李涛、冯宝林
17人工智能 叶晓东、赵江海
18视听觉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 吴晶华、周平
19机器学习 赵江海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20信号检测与处理 孔令成、叶晓东、朱锟鹏
2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王容川、叶晓东、朱锟鹏
22光电检测技术 吴晶华
23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 叶晓东
24智能检测技术 王容川、叶晓东、周平
控制工程(专硕)(085210) 10变流电源及控制技术 叶晓东
11智能检测技术 王容川、叶晓东、周平
12智能机器人 王容川、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露、吴晶华、赵江海、李涛、冯宝林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31系统建模与仿真 王晓杰
32智能系统 叶晓东
33嵌入式系统 孔令成、叶晓东、吴晶华、周平
34图像处理 吴晶华、周平
计算机技术(专硕)(085211) 21计算机应用技术 周平
22计算机自动控制 孔令成、叶晓东、赵江海
仪器仪表工程(专硕)(085203) 20先进制造与智能传感技术 叶晓东、王晓杰、朱锟鹏、李露、冯宝林
21光机电一体化 孔令成、叶晓东、徐林森、周平、李涛、冯宝林
22智能检测技术 叶晓东、周平
材料工程(专硕)(085204) 53微纳结构与器件 王晓杰
54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王晓杰
55柔性可延展材料与器件 王晓杰
56计算材料科学 王晓杰
机械工程(专硕)(085201) 01CAD/CAM/CAE李露、吴晶华
02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 徐林森、冯宝林、赵江海、李露、李涛
03智能机械与控制 冯宝林
04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 叶晓东、赵江海、冯宝林、徐林森、李涛
05机械手设计与应用集成 叶晓东、吴晶华
06智能材料与仿生机器人 王晓杰

十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程管理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导师
工程管理(专硕)(125600)01设计制造管理陈迪虎、刘锟、刘东、郭强、孙少明、陆坤、倪国华、周自波、王秀娟、柏云清、钱俊超、江海河、储焰南、沈成银、张龙、刘勇、周旭、林新华、崔超远、张正勇、董俊、孙怡宁、杨先军、孙丙宇
02工程质量管理熊伟、张庆礼、洪津、方菱、陈根、马祖长、周旭、林新华、崔超远
03大科学工程管理刘建国、司福祺、梁立振、陈俊凌、谢亚红、刘海庆、赵君煜、胡燕兰、吕波、宋云涛、韩效锋、刘智民、周海山、王奇、高翔、欧阳峥嵘、李俊杰、
04工程创新与设计管理游利兵、孙少明、宋云涛、陆坤、倪国华、周自波、郑之明、徐赤东、王化、宋全军、胡泽林、姚志明、高理富、孙怡宁、杨先军
05光学工程管理曹振松、范承玉、李双、施海亮、司福祺、游利兵、熊伟、张庆礼、桂华侨、方勇华、谢晨波、张为俊、张玉钧、乔延利、秦敏、刘东、董凤忠、赵卫雄、赵欣、高闽光、郭强、曾新华、刘海庆、罗媛媛、王琦、王贻坤、杨良保、高会议、王焕钦
06项目管理谢晨波、乔延利、洪津、高格、袁旗平、赵君煜、吕波、陈根、刘甫坤、高翔、臧庆、曾雉、王贤龙、段国韬、洒荣园、金鸣、宋勇、李俊杰、冯慧云、储焰南、沈成银、李海、杨武林、邓国庆、刘岗、刘勇、谢成军、姚志明、宋博、黄河
07环境工程管理赵南京、王薇、刘建国、桂华侨、方勇华、张为俊、张玉钧、秦敏、董凤忠、赵卫雄、赵欣、孙晓兵、高闽光、李家星、陈长伦、方世东、沈洁、罗媛媛、王秀娟、段国韬、李桃生、蔡冬清、吴跃进、吴丽芳、黄青、冯慧云、田兴友、陈林、刘岗、孔令涛、高会议、王焕钦、赵婷婷、王振洋、蒋长龙
08管理信息化李晓风、刘锟、孙晓兵、李文波、方菱、曾新华、朱大焕、韩效锋、周芷伟、臧庆、曾雉、王贤龙、王磊、龙鹏程、王芳、程梦云、吴洁、汪建业、吴斌、徐赤东、李雪玲、戴海明、王宏志、张龙、高理升、周林立、胡泽林、马祖长、张正勇、陈焱焱、宋博、高理富、孙丙宇、黄河
09核能工程管理余耀伟、秦成明、许永建、谢亚红、胡燕兰、周芷伟、刘智民、刘甫坤、周海山、谢远来、李永钢、刘超、姜志忠、刘少军、吴宜灿、李桃生、沈水法、宋勇、
10能源工程管理方世东、谢远来、程诚、王奇、沈水法、欧阳峥嵘、陈双宏、陈林、王振洋、董俊、蒋长龙
11生物工程管理程诚、沈洁、郑之明、吴丽芳、黄青、方志友、李雪玲、戴海明、王宏志、江海河、李海、杨武林、邓国庆、王贻坤、陈焱焱、赵婷婷

Ⅳ复试与录取

一、复试原则

1、复试按《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工作管理规定》的文件精神,加大研究生的入学复试权重,实行"差额复试"。凡合肥研究院拟录取的考生均须参加复试,复试按"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
2、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部分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复试由科学岛分院组织。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考生必须通过复试,且复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按总成绩计算的方法,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复试的重点是考察学生掌握本科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其是否符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二、复试的分数线及人员

1、复试分数线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比约为1.3:1以及各专业达线考生的具体情况划定。复试分数线包括初试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
2、同时达到总成绩分数线和单科成绩分数线的考生具有参加复试资格。参加复试考生的名单公布在科学岛分院网站上。

三、复试内容和组织形式

1、复试是对初试达线考生进行的复查性考核;复试的重点是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复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口试、英语听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体检和思想品德的考核。
2、专业知识口试:专业知识口试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对所报考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的了解情况),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反应和表达能力,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每位考生的口试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分钟。专业知识口试满分为80分。
3、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听力测试采取与口语同步测试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测试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英语听力测试满分10分,口语测试满分为10分。
4、科学岛分院研究生复试小组按学科(专业)或以中心(研究室)为单位组成若干业务能力复试小组,小组成员由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研究生导师组成,每个复试小组不得少于5人。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须有在英语国家留学或合作研究2年以上经历,负责主考考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负责本组复试的各个环节。
5、复试的组织和具体工作安排由科学岛分院负责。复试全程按教育部要求记录、存档。
6、复试工作中应注意保密问题。在录取通知书发出之前,任何人不得对考生做出与录取相关的承诺或暗示。除了单位向考生公布的内容外,任何人不得向考生透露有关复试的内部情况。
7、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须予以高度重视,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在复试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人员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思想品德考核

1、思想品德的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2、复试小组在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考核中,通过与考生的面谈,直接了解考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3、科学岛分院通过"函调"向考生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或学生管理部门了解考生的思想品德情况。

五、录取

1、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2、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在初试和复试中有严重违纪、舞弊情况的考生,经核实后,一律不予录取。
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的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复试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复试结束后,将考生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得出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加权平均采用下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5)×60%+复试成绩×40%。

六、其他

1、同等学力考生除按一般统考生复试外,还须加试笔试科目两门,考试科目由科学岛分院根据招生方向需求和考生背景确定,不同于统考科目,难易程度按本科教学大纲确定,并通知考生。
2、加试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卷面满分为100分。
3、接收调剂生应专业对口,考生须参加复试。
4、对达到国家复试线要求但未达到科学岛分院复试分数线的或参加复试但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科学岛分院协助及时向外调剂,调剂时应有接收单位开具的《调剂接收函》。
5、本复试办法如有与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规政策为准。
6、本复试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
7、本复试办法由科学岛分院负责解释。

七、调剂

科学岛分院根据报名和初试情况,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之后在网站另行发布调剂信息。

Ⅴ初试科目

序号 代码 专业 考试科目
学术学位
1070204等离子体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普通物理A;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4工程光学或815固体物理
2070205凝聚态物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B或617普通物理A;④815固体物理或828量子力学
3070207光学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7普通物理A;④807电动力学A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28量子力学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物理化学;④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
4071011生物物理学第一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第二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物理化学;④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5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20环境科学基础或832普通物理B或847大气物理学
6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7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5固体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8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3热工基础
9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0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1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12082701核能科学与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1反应堆物理或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853分析化学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13082703核技术及应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08电路与电子线路或811反应堆物理或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或833热工基础或853分析化学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专业学位
1085201机械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4工程光学或821机械设计
2085203仪器仪表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21机械设计或832普通物理B
3085204材料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2材料科学基础或81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或815固体物理或852无机化学或853分析化学或854有机化学
4085206动力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3热工基础
5085210控制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6085211计算机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43信号与系统或845自动控制理论
7085216化学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46综合化学
8085226核能与核技术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1反应堆物理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或832普通物理B
9085229环境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2普通物理B或835污染控制工程
10085238生物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8生物化学;④841细胞生物学
11125600工程管理(非全日制)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

Ⅵ学费

全日制:8000元/学年
非全日制:共计5万元(详见附件) 
上一篇:东北地理所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下一篇:东北地理所201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关键词: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免费获取考研大礼包

称呼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邮箱
学历
微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