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建于1958年,原称马列主义教研室。1962年学校设立政治科,197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政史系,1985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并入政史系。1986年更名为政治系。1987年因教学与学科发展需要,原政治系又分为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政治系。1998年9月政治系更名为政法系,2003年2月更名为政法学院,2009年9月政法学院更名为法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年3月,学校将原法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硕士点的研究生教育相关师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并,新组建成独立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3月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教育工委确定为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历经60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学院已成为一所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举、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较高、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发展前景良好的文科学院。众多优秀毕业校友在国内许多高校、省级机关及国家级媒体任职。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学位点简介
马思主义学院是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教育硕士学位点。2003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2008年获批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点。
(一)研究特色与优势
各学位点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领域、鲜明特色和优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学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研究与党史研究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研究与胶东地方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与变迁、胶东红色文化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承载与收获: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等学术著作7部。获省部级奖励和厅局级奖励10余项。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本学科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文本考证、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相融合,服务思想理论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面向胶东地方相统一,在爬梳、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史、海洋思想史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江苏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文化困境及其超越》等学术著作19部,获得省部级奖励和厅局级奖励8项,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
思想政治教育。本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发展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报》《中国特殊教育》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获省部级奖励和厅局级奖励30余项。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学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整体性思维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在《华侨大学学报》《中州学刊》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出版《“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比较研究》等专著7部。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励12项。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
(二)导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
①导师队伍
学位点共有导师2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5人。
②学科带头人
1.李丽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2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厅级奖励6项。2013年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
2.王公伟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近五年来的研究集中于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山东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等。
3.李伟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社会史变迁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首位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获市厅级奖励3项。
4.陈自才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和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项。2014年以来,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厅级奖励6项。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
迄今,本学位点已连续招生15年,培养了全日制毕业生279人,在职毕业研究生107人。坚持重在过程、分类指导、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研究生教学、指导。学术型硕士坚持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近五年,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12篇,获国家级奖学金8人,考取博士生8人。毕业生多数在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成为单位骨干,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参考书目:
一、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初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复试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版。
加试科目:《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二、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初试科目、复试科目及加试科目参考书目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三、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初试科目、复试科目及加试科目参考书目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四、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初试科目、复试科目及加试科目参考书目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五、045102 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初试科目、复试科目及加试科目参考书目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四、报名方法,报名分为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阶段: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按要求提交有关报名信息,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2.现场确认阶段:考生凭网上报名编号、本人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或教育部规定的有效证明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到自己网报所选择的报名点核对并确认其网报信息。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0535-667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