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时教改到质量行动——研究生院在线教学全记录
6月16日,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开展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OMO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这是研究生院发挥已有在线教学经验,加强课程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将在线教学由“新鲜态”转为“新常态”,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闻令即动,沉着应对
学校作出延期开学、如期开课的决定后,距离正式线上授课仅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如何确保这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线上授课顺利进行、实现高质量的临时教改成为了研究生院最大的课题。
2月4日,积极联络校内教育技术专家,分析了开展线上教学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师资水平等因素后,基于研究生课程的特点,确定了“高平台稳定、低准入门槛”的线上教学组织原则,随后制定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线上授课准备工作进度表》。十余天时间,紧锣密鼓的完成了各类线上授课平台考察,组建了任课老师交流服务平台,开展了线上授课的技术培训及模拟授课演练。
2月17日首日开课当天,考虑到全国同天开课的学校较多,在线教学平台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研究生院确定了ZOOM、腾讯会议等平台做为备选方案,确保线上授课如期、顺畅进行。
全程保障,助力护航
为本学期753门研究生课程线上开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研究生院聘请了教育技术系教师担任线上教学指导专家,组建了教育技术系研究生组成的在线助教小组。研究生助教小组为任课教师提供文字版平台使用说明,并用2天时间完成线上平台授课功能系列演示微课、ZOOM会议平台使用方法等微课的录制。同时肩负起了“线上技术员”职责,全天候在线答疑,研究生在线教学交流群里呈现出教师间经验分享、师生间互助释疑的热闹场景。
开课第一周,全校研究生线上授课开课率达75.9%,全部课程运行平稳。随着师生们对在线教学越来越熟悉,研究生院的工作重心也由开课组织和技术支持转到全面推行线上授课上来。对未开的166门课进行“拉网式”逐个摸底排查后,找准问题、靶向出击,加大组织和引导力度,发动越来越多任课老师加入“主播”行列。研究生教育督导组的专家也广泛深入开展线上教学督导,教育学部魏薇教授在督导组交流中指出:在线教学中老师们都很认真,不仅在课前给学生们提供电子书籍和文献,课上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互动,课下还能就学生的问题和作业进行有效反馈。尽管用屏幕分享+音频讲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课堂感受,但较之以往面对面教学,教师的责任感增加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增多了。学生在看不见教师的情况下,敢于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也有成就感。
截止本学期末,全校753门研究生课程中747门实现在线开课,开课率达99.2%,除个别实验课及户外采风课外,其他课程全部实现了线上授课,确保了“教学任务不打折、教学课时不减少”。
克服困难,实现“双百”
开课之初,研究生院确定了研究生公共课线上开课100%、全校研究生科研学习100%覆盖的双百目标。而摆在公共课100%开课目标前的最大困难就是外教课程,本学期全校共有51门研究生公共课,其中48门在第一周就实现了线上授课,另外3门外教课程的其中两位外教因受疫情影响没能返回中国境内,地域及时差原因给线上开课增加了难度。研究生院辗转联系到寒假后一直未离开济南的外教,经沟通由他来承担全部3门外教课程。在与选课的博士研究生充分商讨后,第三周正式线上开课,研究生院也实现了研究生公共课线上授课100%的目标。
为实现全校研究生科研学习100%覆盖,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开学第一周即发布《致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倡议书》,倡议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要求。动员导师通过线上教学、导师指导、论文写作、文献阅读、布置作业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科研学习活动,同时发布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导师指导学生情况,确保了疫情阶段每名研究生都有科研学习任务,构建了导师与学生线上共研、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融合创新,引领提升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深化专门学科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此次疫情的大考,在线教学的优势初步体现,发挥已有在线教学经验,加强课程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实现在线教学与学校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后疫情时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场景。为此,研究生院以深化专业知识、强化研究能力、培养真实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与目标指向下,以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组织开展OMO(Online Merged Offline)课程及课程群建设工作,拟在3年内建设15门校级OMO课程和40个校级OMO课程群,进一步推动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全面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尹苗 梁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