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干性(萎缩型)和湿性(渗出型)两种类型。干性AM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湿性AMD,约占AMD患者总数的90%。干性AMD早期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素积聚和RPE与Bruch膜之间玻璃膜疣形成,其晚期表现为感光细胞和RPE细胞的地图样萎缩。干性AMD的发病进程较为缓慢,但仅少数病例晚期可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演化为湿性AMD。常染色体隐性Stargardt病(STGD1)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性眼底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10000。STGD1患者常以双眼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且不能矫正为首发症状,视力范围通常为20/20~20/400,病情严重者甚至致盲。干性AMD和STGD1至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其分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给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全反式视黄醛(atRAL)是视觉循环的重要中间体,其清除障碍与干性AMD和STGD1发病过程中感光细胞和RPE细胞的死亡密切相关。
吴亚林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AMD和STGD1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开发的研究工作,截止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45篇(SCI收录38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J. Biol. Chem.(4篇), Biochem. J., Toxicol. Sci.,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4篇), Cell Death Di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8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7年9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2018年9月凭借在不可逆致盲性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颁“中华眼科学会奖”。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20/04/07/jbc.RA120.013189.abstract
(吴亚林教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