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国内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冲击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扩张性政策予以对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当前可选择的方式,但需要注意合理有效使用;另一部分冲击类似沉没成本,不宜盲目通过政策干预予以应对。目前来看,在政策合理发力、后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2019年同期增长水平的情形下,全年经济增速可望达到3%-3.5%区间。在这一区间内,既可采取措施应对冲击又能避免过度反应,维持后续就业稳定,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转,同时避免加剧中长期结构失衡。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重创国内经济,让无数中小企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现在,全国面临的是如何恢复经济,GDP要锚住几,接下来怎么干等一个个问题。
首先,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冲击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扩张性政策予以对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当前可选择的方式,但需要注意合理有效使用;另一部分冲击类似沉没成本,不宜盲目通过政策干预予以应对。
在制订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时,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缓解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力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评估约束条件,从全局、长远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年度经济工作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宜更多地关注结构性因素。
目前来看,在政策合理发力、后三季度经济增速达到2019年同期增长水平的情形下,全年经济增速可望达到3%-3.5%区间。要强调的是,这是为了确保就业不出问题、避免严重就业压力,全年需要达成的增速目标。
在这一区间内,既可采取措施应对冲击又能避免过度反应,维持后续就业稳定,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转,同时避免加剧中长期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当前疫情还在全球扩散蔓延,不确定性仍大。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超出预期,经济增速目标宜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必要调整。
一、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宜更多关注结构性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体系包含总量指标与结构性指标。总量指标方面,是要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是,考虑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宜过度关注GDP总量指标,而应更多关注结构性指标:
首先,小康描述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应一整套指标体系。这套体系既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以及全面脱贫的“硬指标”,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软目标”。
其次,理解“全面”,要从指标体系来理解,更要从覆盖的人群范围来理解。脱贫攻坚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在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提升全体人民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政策实践、成效显著。如果能够成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中国将消灭绝对贫困,这在世界范围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
再次,十九大做出重要判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经济工作应更多关注结构性问题和高质量发展,而不应过于强调GDP总量和某个增速水平。
其四,疫情冲击之下,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次疫情严重程度超出各界预期,其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使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大。在春节期间,疫情冲击了总需求;复工阶段,又影响到了供给面的生产秩序;之后复工逐渐走向正常,但是1季度受到抑制的消费和投资、复工推迟带来的生产停滞,在正常情况下都难以得到完全地补偿。
最后,长远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考虑到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即使考虑疫情冲击,今年实现GDP总量翻番目标仍然具有可能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实现过高的增速目标,可能导致经济结构扭曲、资源配置恶化,甚至加剧中长期的结构失衡问题,这反而不利于更长期的经济发展。
二、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已经发生 需要警惕二次冲击
首先,疫情造成的经济活动停滞已经带来产出损失,对我国一季度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超预期。2月29日公布的官方PMI数据显示,我国2月制造业PMI下跌至35.7%,大幅低于此前路透调查预测中值46%。3月16日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远逊于此前预期,反映投资、消费、工业运行状况的三大重要指标全部创下两位数以上降幅,显示1-2月国民经济运行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国内外众多机构将对中国一季度经济增速预测值进一步调低至悲观的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其次,疫情冲击所造成的影响恢复较为缓慢。在严峻的防疫形势下,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几乎完全停滞,后续复工复产进度较为缓慢。在服务业方面,餐饮、旅游恢复缓慢,线上经济活动成为新亮点,但仍无法弥补产出损失。制造业方面,企业离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仍有不小距离。
从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看,2020年节后耗煤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显著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当前水平约为同期水平的72%。从搅拌站数据来看,据百年建筑网对10449个项目的调研数据,截至3月4日,全国174家水泥厂预计发货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三成,而500家混凝土搅拌站预计发货量仅约为正常水平的一成。
从工作日来看,2020年1季度原共计59个工作日,受疫情影响各地从2月10日开始陆续复工,至少损失5个工作日,还有许多地区于2月16日开始逐步复工,此外北京等地规定外地人员返回后需要居家隔离14天,粗略估计损失了5-20个工作日,较去年下降8%-33%。
总之,由于返工人员不足、上游供应短缺以及企业主动收缩产能等因素,即便企业复工,整体复产水平也与往年同期存在较大差距。
最后,疫情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需警惕二次冲击。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散的可能性较此前又有所提升,全球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担忧开始显现。疫情冲击波及第二季度及更长期经济情况引发担忧,需警惕以下三方面的二次冲击。
一是,一季度已经减少的消费需求,并不能完全在后三季度得到补偿。疫情控制后,购买汽车和房产等消费需求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整体损失不大;但是餐饮、旅游等报复性需求可能不足以弥补春节黄金周承受的损失。
二是,疫情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冲击,也可能通过金融市场和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2月24日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目前我国出口面临的问题是无法及时交付订单,之后可能会出现出口商及时交付订单,但外国进口商无法履行订单或违约的情况。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的出口也可能在中期面临更大压力。
三是,全球产业链上下游国家疫情不确定性带来需求以及供给冲击。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具有向后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特征,面临供应链上游国家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出口中间品不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供应链下游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下滑也会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
三、如何界定合适的政策力度、合适的增速目标
有必要就本次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作进一步区分。首先,一部分冲击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扩张性政策予以对冲。当下疫情演进对我国出口、投资需求形成制约。出口方面,疫情冲击对我国出口订单需求造成影响。2月PMI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下滑至28.7%。此外,每年3月、4月是全年出口订单高峰期,如果国内复工复产进度不佳,无法正常接单,出现订单大量流失,可能对第二季度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据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疫情影响,订单取消、延迟交货等情况已经有所增加。若不对这部分冲击进行政策干预,可能引致总需求萎缩,失业增加。
其次,另外一部分冲击不宜盲目通过政策干预予以应对。一方面,春节期间所损失的部分消费后续难以弥补;另一方面,一季度复工推迟、进展缓慢所造成的影响也难以完全挽回。前文提到,相较于2019年一季度,今年一季度损失了5-20个工作日(简单平均数为12.5个工作日)。待生产秩序恢复之后,即便开足马力生产,这部分冲击所造成的损失也难以通过政策干预得到补偿。如果一定要弥补这部分产出损失,则过度干预可能带来资源配置扭曲、结构性问题恶化等问题。
应对第一类冲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当前可选择的方式,但需要注意合理有效使用。一是,应投向地下排水系统、养老、公共卫生服务等发展不足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二是,需要防范过度投资带来的风险。当前正处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治理关键期,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收支平衡、隐性债务过高等各方面约束。三是,应选择恰当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例如PPP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公益类或者准公益类项目,因为投资资金需求规模大且收益率较低的问题,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甚至出现过施工方垫资推进项目的情况。
第二类冲击则类似于沉没成本,政策难以做出完全的反应,也不应纠结于此。春节期间受到抑制的餐饮、交通、旅游、电影院线的消费等,在后期会有补偿性释放。但是由于季节性消费特征、消费者信心冲击等原因,这些消费需求难以全部找回。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推迟复工损失了多个工作日、复工后产能利用率较低,即便后续中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这些损失也难以全部找回。其中,2020年大部分地区工作日不同程度推迟,较去年至少下降8%。虽然假期仍有部分行业维持生产经营,但是复工之后产能利用率提升也明显慢于往年,并且湖北疫区还错过了更多的工作日。
对于第二类冲击,有观点认为:这虽然是沉没成本,但债务没有相应消失、财富存量是净损失,因此扩张性补偿仍然有必要对此做出反应,哪怕短期超过潜在增长水平。在此条件下,政策可以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让企业弥补损失。但是疫情冲击带来的不良债务问题,应该由企业、居民、银行、政府共同分担。其中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发债来弥补一部分损失,但同时应强调共同分担,以避免潜在的道德风险。
四、从实际、长远及全局出发 确定全年经济增速目标
国内外众多机构就此次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做出了预测。前期各机构预期相对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2月22日的G20财长会议期间表示,在最新IMF预测的基线情景假设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为5.6%。但随着疫情冲击导致复工迟缓,疫情在全球的扩散,以及1-2月经济数据超预期跌至历史新低,对中国全年增速的评估和预测在不断的向下修正。
经合组织(OECD)3月2日发布题为“新冠病毒,世界经济在危险中” 的报告,认为中国2020年整体经济增速将不超过5%。3月17日,众多国际投行根据最新经济数据修订预期,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大概率负增长。渣打将其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由原来的5.5%下调至4%;高盛将其对中国一季度及全年的经济增速预估从此前的2.5%和5.5%,调降至-9%和3%;彭博社综合12家机构的预测数据,结果表明中国全年经济增速预测中值在3.4%。
我们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
首先,从压力测试结果看,实现全年5.6%增速的乐观情形,难度极大。如果一季度增速在2.9%或以下,则全年增速实现5.6%的难度比较大。后三个季度的增速,需达到2018年、2019年同期表现的平均水平、甚至更高。
如果一季度增速在1.7%或以下,要实现全年增速5.6%,后三个季度压力将非常大。后三个季度的增速,需达到甚至超过2018年同期表现,每季度平均增速要达到6.7%以上。
其次,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今年进入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具体来看,当前欧美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其经济增长可能在二季度面临大幅收缩,需要警惕由此造成的我国出口需求大幅减弱和供应链进口中间品不足、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可能会对我国二季度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因此,实现过高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具有相当难度。
但为了保证就业稳定、避免严重就业压力,又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水平,因此,综合考量后,我们将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向下修正至3%-3.5%。
假设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介于3%-3.5%之间,且后3季度增速与2019年一致,由此倒推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可容忍下限。测算结果表明,对应于全年3%-3.5%的增速,1季度经济增速的可容忍范围将介于-7.9%到-5.6%之间。
目前来看,只要全年经济增速能达到3%-3.5%这一区间,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可控。一方面,疫情冲击在一季度对就业的影响是暂时的。长期来看,考虑人口老龄化、非正式就业等因素,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压力在减小。另一方面,疫情对就业的冲击还取决于今年后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情况,如果此后增速可以大致恢复到2019年水平,就不必过于担心就业。反之,若经济增速离这一目标越远,失业压力可能越大。
因此,在政策合理发力、后三季度经济增速以2019年同期为基准的情形下,全年经济增速可望达到3%-3.5%区间。在此区间,政策能够对前文提及的第一种冲击采取措施,并避免对第二种冲击过度反应,从而可以维持后续就业稳定、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转,同时避免中长期结构失衡的加剧。
最后,全年增速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和全局出发。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当前疫情还在全球扩散蔓延,不确定性仍大。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超出预期,经济增速目标宜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必要调整。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一目标本身,更在于承上启下,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打好开局。
(徐奇渊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发展研究室主任;戴雨汐、钟益系CF40研究部青年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