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1 )企业简介
中国特检院围绕“保安全、促发展”的初心使命,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履行公益职责,引领行业进步,在守卫特种设备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组织科研攻关。至今累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380余项,牵头组建特检行业科技协作平台,先后共组织全国 150余家单位、上千人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围绕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解决了一系列全国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 10项,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励 190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力促进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支撑安全监察。受总局委托,参与特种设备有关立法工作,组织研究起草安全技术规范 99项,组织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 350余项,不断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法规标准体系。配合总局开展事故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全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技术体系,指导地方构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技术体系。
提供公益服务。我院始终瞄准特种设备前沿高端领域,以高参数高风险高技术特种设备为重点,提供安全保障技术解决方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特别是近十年来自主研发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在中石化等企业大型石化成套装置中推广应用,将检验周期由 2至 3年延长到 4至 5年,大幅缩短停车检修时间,并消除大量安全隐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近百亿元。
中国特检院还与世界 40多个国家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增强“中国特检”的国际话语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特检院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建设成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科研技术机构。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西苑 2号和顺义实验基地
工作站联系人: 王俊强
联系电话: 13811725521
基地对口联系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主要需求的专业领域:机械电子技术
学院联系电话: 010-89733040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王俊强
|
郭岩宝 |
管道焊缝检测及评价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杨绪运 |
朱宏武 |
高钢级管道焊缝非典型缺陷检测及特征识别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孟涛 |
王德国 |
聚乙烯管道安全评价研究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何仁洋 |
王德国 |
油气管道检测及评价研究 |
1 |
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刘长征 |
赵弘 |
应力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
1 |
6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林楠 |
吴世德 |
静设备风险评估及预警技术研究 |
1 |
7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 |
陈金忠 |
罗晓兰 |
检测技术 |
1 |
8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加热能节能增效与减排 |
刘岑凡 |
张永民 |
加热炉掺烧 VOC气体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
1 |
9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结构研究 |
徐永生 |
宋健斐 |
高钢级埋地长输管道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1 |
10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流体机械 |
陈昇 |
王江云 |
多相流与冲蚀损伤机理研究 |
1 |
1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石化装置、常压储罐(群)风险评估、完整性管理与安全评价 |
陈彦泽 |
陈建义 |
石化容器小接管检测技术研究 |
1 |
1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腐蚀检测 |
闫河 |
李岩 |
基于神经网络的石油储罐安全检测评价研究 |
1 |
1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过程装备结构完整性 |
朱国栋 |
王娟 |
覆土型储罐应力分析研究 |
1 |
1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计算流体力学 |
陈金忠 |
张金亚 |
天然气管网气质跟踪软件开发 |
1 |
1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断裂 |
车畅 |
向勇 |
异种钢焊接接头热疲劳失效机理 |
1 |
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1 )企业简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 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 /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2001年更为现名。
过程工程所秉承“引领过程工程科学前沿,支撑过程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针对当前制约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一三五”战略规划和科技布局:“一个定位”,即定位于过程工程的共性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面向过程工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过程工程科学前沿;“三项重大突破”,即介尺度理论与重大应用、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生物制药过程关键技术与装备;“五项重点培育方向”,即油气高效转化与绿色工程、功能材料化工及工程应用、生物质炼制过程强化与集成技术、绿色反应与分离工程、煤清洁转化及综合利用技术。围绕重大突破和产出,探索适应过程工程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完善成果转化链两项重大改革举措,形成符合过程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的科研创新体系。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 1号
工作站联系人: 王军武
工作站联系电话: 010-8254482
学院联系电话: 010-89731680
需求专业领域:动力工程、化学工程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多相流;流态化;数值模拟 |
王军武 |
张永民 |
气固流化床流动行为与内构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1 |
2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流态化技术,多尺度模拟 |
王军武 |
孙国刚 |
气固流态化多尺度模拟研究 |
1 |
3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材料化工 |
韩永生 |
孙国刚 |
流态化反应器放大研究 |
1 |
4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纳微尺度反应传递过程建模及模拟 |
李成祥 |
孙国刚 |
多孔介质中吸附反应传递过程建模及模拟 |
1 |
5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多相流,高性能计算 |
陈飞国 |
孙国刚 |
多相流过程设备的模拟研究 |
1 |
6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颗粒 -流体反应模拟 |
张楠 |
孙国刚 |
颗粒 -流体耦合传递过程的模拟研究 |
1 |
7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
徐文青 |
宋健斐 |
钢铁行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及装备优化 |
1 |
8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多相湍流模拟与计算 |
王利民 |
王江云 |
高导热材料散热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
1 |
9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反应新方法、新设备开发 |
岳君容 |
张玉明 |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在石油化工典型过程的应用 |
1 |
10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热化学转化、 CO2捕集、多孔材料 |
陈兆辉 |
张玉明 |
含碳燃料热转化高效利用及其污染物控制 |
1 |
11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纳米材料、催化剂设计、固危废处置 |
崔彦斌 |
张玉明 |
碳基高性能材料制备及其评价 |
1 |
12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材料力学和多相流模拟 |
刘晓星 |
李岩 |
金属熔滴凝固成形温度场演变与界面追踪 |
1 |
13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材料力学和多相流模拟 |
刘晓星 |
严超宇 |
气液两相段塞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
1 |
14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清洁能源、化工分离 |
李望良 |
刘建新 |
聚结膜法脱除煤焦油脱除杂原子研究 |
1 |
15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纳微材料结构与性质的分子模拟 |
任瑛 |
张晓蕾 |
储运装备纳微材料及其对流体性质影响 |
1 |
3.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 1 )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CPPEI)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直属的决策支持机构,是石油石化工程总体规划及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中心、油气田开发地面建设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和石油技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战略研究、规划可行性研究、咨询评估、技术经济研究、科技开发与设计论证等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在科技信息化领域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工作站联系人:杨宏伟,电话 18500362102
需求专业领域: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刘定智 |
左丽丽 |
天然气销售优化模型高效求解算法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李育天 |
左丽丽 |
全国天然气管网总体流量流向优化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郭海涛 |
孙恒 |
城镇燃气管网完整性管理体系及关键指标评价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李庆 |
黄启玉 |
|
1 |
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韩坤 |
黄启玉 |
|
1 |
6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巴玺立 |
宫敬 |
气田集输系统数字化计量与流动保障技术研究 |
1 |
7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熊新强 |
温凯 |
气田集输系统数字化计量与流动保障技术研究 |
1 |
8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韩克江 |
温凯 |
天然气城市燃气用户特性分析与分类方法研究 |
1 |
9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王洪旭 |
史博会 |
天然气城市燃气用户消费量预测方法研究 |
1 |
4.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
( 1 )企业简介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 ),前身为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由中国石油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91年 7月共同出资组建。 2021年 4月,整体划转至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负责陕京管道输配气系统的运营管理。陕京管道系统包括陕京一线、二线、三线、四线、永唐秦、唐山 LNG外输管线、大唐煤制气北京段等,总里程 5387公里,设计管输能力 800亿方 /年。配套建有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 9座储气库,工作气量 23亿立方米,最大调峰供气能力 4000万方 /日。气源为长庆天然气、塔里木天然气、中亚天然气、大唐煤制气、唐山 LNG、中石化、中海油来气。供气范围覆盖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三省两市一区。陕京管道作为首都“城市供气生命线”,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北京市超过 95%的天然气由陕京管道输送。多年来,公司切实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坚定践行“奉献陕京、保障首都”的核心价值理念,自 1997年陕京一线投产以来,公司累计输送商品天然气 4665亿方,为沿线 70多座城市、 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约 1.2亿人带来了绿色发展红利。公司先后完成北京奥运会、 APEC会议、国庆 70周年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天然气保供任务,获得 7次“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特别荣誉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司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管网集团“两大一新”战略目标和“四大战略”“四大体系”,持续推进“ 1123”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行业领先的专业化管道公司建设,在构建 X+1+X油气市场体系中走在前列,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公司重点在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三个方面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其中股份公司级项目 6项,专业公司级项目 9项,公司自立项目 75项。公司目前累计授权专利 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10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31项。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里甲 118楼
工作站联系人:王东营 84884907 赵娜 84884467
需求专业领域: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葛艾天 |
左丽丽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风险分级的管道完整性评价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王东营 |
张宏 |
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失效机理研究项目(标段 4) -管道环焊缝裂纹断裂准则与极限状态研究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张旭东 |
孙恒 |
掺氢天然气管道高效掺混技术研究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马秀云 |
温凯 |
天然气流量计检定站数字化系统研究 |
1 |
5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韩坤 |
宫敬 |
管输天然气压缩性动力学与应用研究 |
1 |
6 |
机械与储运工程 |
动力工程 |
流体机械 |
李安 |
李振林 |
掺氢设备适应性研究 |
1 |
7 |
机械与储运工程 |
动力工程 |
多相流动 |
张星 |
熊至宜 |
掺氢混气设备研发 |
1 |
5.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1 )企业简介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中海油研究总院”)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分别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中国海油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公司勘探开发业务提供常规和纵深性的技术支持,为中下游领域油气利用提供综合性技术服务,承担国家和公司的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并承担公司油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中海油研究总院主要业务范围涵盖勘探开发、钻采研究、工程设计、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新能源研究等各个方面。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海油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拥有地球物理、提高采收率、深水工程、边际油田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等 4个国家级及 5个集团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海油研究总院共有 16个院、中心、部门,拥有员工 1200余人,每年承担 300余项各类科研生产任务。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 9项,获得的集团公司和各类省部级奖项共计 118项,共拥有有效授权专利 1205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652个,过去五年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近 2000篇。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名,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4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名,集团公司资深专家 2名,集团公司级专家 25名,总院级专家 43名。
需求专业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陈宏举 |
王玮 |
海上储氢及管道输氢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路宏 |
王玮 |
海底管道工艺设计及流动安全保障 |
1 |
3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姚海元 |
史博会 |
可燃冰固态流化开采中天然气水合物浆体分解机理与输送规律研究 |
1 |
4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陈晶华 |
黄启玉 |
|
1 |
5 |
机械学院 |
动力工程 |
机械设备 |
李清平 |
陈建义 |
深水管柱式气液分离器结构优化 |
1 |
6.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1 )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工程技术研究院)是由原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强强联合、重组整合形成,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科研机构。工程技术研究院下设 7个机关处室、 10个研究机构、 1个休斯敦研究中心、 1个国际业务部、 1个实验中心、 2个直属单位、 2个项目部。拥有油气钻井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美国休斯敦非常规工程技术实验室。现有员工 124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 16名,教授级高工 38名。
“十一五 ”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集团公司科研课题 398项(国家课题 50余项),研发形成了以深井超深井钻井、水平井钻井、页岩气钻完井、煤层气钻完井、储气 (油 )库建设工程、钻井测量、完井压裂和非常规油气藏评价等 8套综合技术、 18项特色技术为代表的油气钻完井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0项,授权专利 611件(发明专利 199件,国际专利 10件),制修订标准 182项,发布新产品 12项。精细控压钻井系统和连续管作业机被评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 “十二五 ”十大技术利器, SDI提速工具获 2015年美国 E&P工程创新奖和 2017年 CIPPE金奖。在井筒工程技术研究和服务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流固耦合计算 |
徐丙贵 |
张金亚 |
膨胀管井下作业应用研究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计算流体力学 |
郭慧娟 |
张金亚 |
洗井液携岩机理研究 |
1 |
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1 )企业简介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承担国家 973、 863、重大专项及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 5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09项,申请专利 1676件(发明专利 1269件),发表论文 1000余篇,制修订国家、行业、集团标准 35项,出版专著 13部,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 2个、中石化重点实验室 2个,拥有国际先进的岩石三轴应力测试系统、钻井模拟试验台架等大型研究设备 600余台套,设计分析软件 60余套。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工程技术、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复杂结构井钻完井技术、特殊储层识别与改造技术和深水钻完井技术 5套特色技术体系。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国石化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参谋部、石油工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支持中心。
工作站联系人:马东军
工作站联系电话: 010-56606745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固完井 |
阮臣良 |
郭岩宝 |
电控滑套控制系统及设计 |
1 |
8. 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1 )企业简介
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院位于北京市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内,注册资金 12亿元,现有专业技术研究人员 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以上人员 200多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6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安全环保和应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高级技术专家、兼职博士生导师知名专家、教授 39人。研究院拥有国家科技部“石油石化污染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石化联合会认定“石油和化工环境保护含油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工程中心”,同时建有中国石油“ HSE重点实验室”、“环境监测总站”、“静电检测中心”等安全环保科技支撑平台。实验室面积 15000平米,拥有各类专业研究设备 600多台套,拥有 30多台套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具有行业特色的标志性试验设施,设备新旧系数 0.8,资产总额 2亿多元。研究院目前已建成污泥热解处理工艺模拟实验平台、点源污水高级氧化处理实验平台、污水脱氮脱盐处理与回用实验平台、场地渗透污染防控实验平台和咸水层碳封存风险评估实验平台等 10台套独具特色的特色实验平台,有效支撑了含油污泥分质处理与资源化系列技术、钻井废弃物随钻处理与资源化系列技术、设备失效评估与腐蚀检测技术等 13项安全环保特色技术,在石油石化安全环保技术研究、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整体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国际一流”。“十三五”以来,研究院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 973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等 114项;获省部级(含行业协会)科技成果奖 75项;申请受理专利 391件,其中发明专利 250件;已获授权专利 117件,其中发明专利 66件,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 109项;研究起草和编制国际标准 2件、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 74件。
工作站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中国石油创新基地
工作站联系人:冒亚明
联系电话: 010-80169829
需求专业领域:安全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质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材料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人工智能,动力工程等。
( 2 )导师组一览表及需求人数
序号 |
|
专业领域 |
研究方向 |
企业导师 |
校内导师 |
拟提供的专业实践课题(科研项目)名称 |
需求人数 |
1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设备安全技术研究 |
刘文才 |
宋健斐 |
储罐变形检测与评估技术 |
1 |
2 |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
动力工程 |
设备安全技术研究 |
刘文才 |
李岩 |
储罐变形检测与评估技术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