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提升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选拔、培养、提升、毕业四道关口,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突出三个导向,深化改革把好“入学关”。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将招生计划与国家关键领域人才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与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质量、导师科研能力、学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学校规划、学院统筹、导师主导”的选拔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举办国际学科竞赛、利用新媒体加强招生宣传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在考核环节中,硕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知识水平、科研能力考核并重,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着力从传统的知识点考核向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考核转变,注重选拔具有多元学科背景、科研潜质突出的优秀人才。坚持以德才兼备为导向,全面考核考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表现和道德品质,实施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一票否决制”,推广研究生心理测试,实现入学心理测试和心理建档工作全覆盖。
抓好三个关键,因材施教把好“培养关”。抓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和遴选办法,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强化研究生导师岗位意识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选拔思想政治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湛的优秀导师组建“教师育人工作室”,在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体系格局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抓好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畅通本硕博阶段课程通道,打破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界限,研究制定硕博贯通的培养方案、优选机制和退出办法。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鼓励导师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打造《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食品感官评定》等一批兼具特色性、高阶性、挑战性的研究生“金课”。抓好国际化培养环节,发挥学校在食品、设计等方面的学科优势,与多所国外高校联合共建双学位培养项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持续实施研究生海外研修选派工作,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拓展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途径,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坚持三个融合,协同共进把好“提升关”。坚持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中,设置优秀博士研究生培育基金,积极开展博士研究生跨学科交流培养。加大对各级各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海外研修等专项经费投入,举办各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和学术文化活动,注重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科研深度融合,完善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好科研院所、企业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教授等平台资源,发挥好企业第二导师作用,建好企业第二导师“专家库”,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100%来源于校外委托项目。坚持推进过程管控与研究生成长深度融合,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试点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限期中期考核。同步推进论文开题、论文阶段小结等过程管理,加大分流退出力度,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落实三项工作,重心前移把好“出口关”。扎实推进精准化学业预警工作,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现研究生学业进度实时监控,设置研究生课程学习、论文开题、专业实践、毕业答辩等关键节点提醒,帮助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及时掌握学习进度,在培养计划内实现相对自主的学业发展,至2019年底超最长年限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人数清零。严格落实论文评审工作,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全盲审,鼓励学院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全盲审,对送审结果偏差的学科实施警告、整顿或减少招生计划,对抽查存在问题的论文,实行学位质量问责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和硕士研究生学院分组答辩制度,有效提升了研究生论文质量,在国务院学位办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学校连续九年合格率达100%。切实做好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反馈工作,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作用,优化学位授予标准和科研成果考核标准,把论文盲审、抽检与学院任期目标考核挂钩,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实现研究生培养闭环管理。
来源:江南大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