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星】刘晓云:在平凡工作中书写精彩人生
发布时间:2020-08-27
刘晓云,女,附属小学教师,高级教师职称,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作为有着26年党龄31年教龄的教师,她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从教以来,先后承担语文、思品等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2008年起先后兼任学校教学处副主任、主任,始终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历年教学成绩优秀,在学生培养、教学研究、教学团队带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一、精心施教,品尝耕耘的快乐
从初登讲台那一刻,刘晓云就严格要求自己,她深知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她用高尚的师德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求学生做到的,她首先做到。她关注教育细节,透过自身教学行为来解读教师行为规范,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感染力。通过一节节精心准备的教学来引导、激励学生,时刻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箴言“当好学生终生发展的引路人,做好学生受用终生的每件事”。
她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从教两年就获得市语文研究课优胜奖,并在“黄河流域五省区”语文协作研讨会作观摩课,受到全国小语会的好评。之后,陆续在省市区作示范课、引路课二十余节并承担了河北省电教教材主讲工作。课堂形成了“实中求活,活中求趣”的教学风格,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2015年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6年获得“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奖。她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所教学生语文素养高,学生作文经常发表并获奖。2018年辅导学生参加第六届语文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一等奖。
二、倾心育人,体悟付出的幸福
她带领学生广泛阅读,用经典阅读丰盈学生的生命;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常以“假如我是孩子”换位思考,用童心理解孩子的想法,宽容孩子的“过失”,尊重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多年来,她出色地完成所带班级学生管理、语文教学及学校处室行政事务、教科研、听评课等多头绪工作,得益于她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以及她实施的班级学生民主管理:自主自治的“班长轮值”“积分奖励”制度,“小老师讲堂”“班级密语”“伙伴手拉手”“心灵日记”等行动,发挥了每个孩子的特长及能动性。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她不仅引导孩子从阅读的书籍中找到榜样,还充分给予信任,点亮他们上进的心灯。她教的学生因被经典浸润,内心温暖,团结向上,有责任心,自主自立,很有担当。她躬耕课堂,用行动传递师者最美品质,诠释着倾心育人的幸福。2017年获区书香班级荣誉。
三、线上教学,坚守抗疫的阵地
2020年初,面对异常严峻的新冠疫情,她第一时间放弃假期休息,响应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积极协助教学副校长,周密部署,制定出学校线上教学方案,落实“全体总动员,利用网络资源,贯彻适切教育理念,录制附小微课”的教学要求。一方面组织线上备课教研,统一思想,细化各科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另一方面,从学生认知规律、兴趣激发、视力保护、微课形式着手,制定学校微课录制、上传规范。同时,协同教学处干事筛选出适合的录制软件,对教师进行在线培训,随时解答教师备课、录课中的问题,保障学校线上教学有效实施。
她面对自己所带的六年级语文课,认真录制微课、线上答疑、作业全批全改,并结合疫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成长,学会思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她不仅线上领读了《血疫》整本书,还引导学生阅读生活这本大书,针对疫情防控,开展线上特殊语文课程:每日抗疫新闻播报与评论,抗疫诗歌撰写,结合“居家学习小达人”展示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她坚持每周分别与4—5位家长、孩子电话联系,做到有针对性疏解居家学习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线上教学效果更好。
四、潜心钻研,开拓崭新的境界
当教育本身的苦与乐,学生的真与纯,像好书的情节把她吸引住时,她认识到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工作中的新意。作为教学主任,她积极组织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辅导青年教师十余人次在不同级别比赛中获奖。撰写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策略》获省第七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她由语文教学为切入口,带领教师进行“主题阅读”“绘本阅读”“经典诗文诵读”等研究。尝试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获省网络教育名师评比一等奖,主持省规划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主题拓展阅读有效整合的研究》2016年结题,所作语文课获省第二届基于互联网+数字互动课堂二等奖。2018年主持省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研),她带领研究团队结合学校实际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6本),于2019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著《陪孩子读绘本》一书2018年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近五年,她先后受邀到张家口阳原、保定涞源、邢台柏乡等地及雄安新区帮扶学校进行教师培训,作示范课,分享研究成果。因工作突出,2015年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师大2015年度校级先进工作者,2017年度师大院处级先进工作者,2019年度师大院处级优秀党员。
(供稿:人事处、附属小学;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