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简介
发布时间:2020-04-12 12:31:08 发布部门: 航空工程学院
为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教育部于2017年2月召开了关于新工科的会议,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达成了共识,2018年3月批准了全国首批612个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包括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主持的“面向未来民航技术发展的机务工程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
我国民航正在向“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支持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运行的关键技术。随着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的发展,航空公司的机务工程领域正在向“数字化维修”转型。而且随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新一代飞机和发动机投入运营,以及产业变革,民航维修市场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1)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积极参与售后服务市场,与民航维修企业形成竞争,迫使民航维修企业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急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先进维修模式的机务工程专业人才;(2)新兴科技的集中爆发和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物联网的不断渗透,将持续改变飞机运营和维修模式,使机务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动态化发展;(3)随着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研发进程的深入,相应产品的维修支持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将在技术、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对机务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学院启动了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建设。
学院设有的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均为机务工程专业(亦称航空工程专业),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建设思路为:(1)实施机务工程专业大类招生、细化专业方向,实现柔性化培养,以满足民航发展要求;(2)基于“四个课堂”机务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新科技、工程前沿纳入培养方案;(3)构建民航机务工程专业人才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类招生作为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的重要内容,学院现有的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从2020年起按“航空航天类”进行大类招生,5个专业细化为12个专业方向(含2个新工科实验班)。作为大类招生柔性化培养新工科改革的范例,将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升级为“新工科”试点专业,设立“飞行器动力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实验班、“飞行器制造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实验班。
推动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学院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按照创新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精心设计“四个课堂”,以体现“德智体美劳”。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四个课堂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通过课程、实践、项目使“人工智能+”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在“第二课堂”通过项目培养学生。飞行器动力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以“民航发动机智慧运行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设置了民航发动机运行监控及性能分析、民航发动机机队智慧管理、基于LabVIEV的微型涡喷发动机测控、民航发动机虚拟维修等4个项目;飞行器制造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以“飞行器智能维修工程”为专业方向,设置了无人机系统创新设计、无人机结构先进工艺设计、无人机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开发、民用飞机结构健康监控设计、民用飞机结构智能修理方案设计等5个项目。
学院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新型机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有机融合,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范式设计、创新实践软硬件建设、创新创业知识智库开发、实践平台运行模式创新、特色队伍培育等五个维度,依托先进无人机技术,构建出一种民航机务工程专业人才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成果。机务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家级航空航天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在技术创新引领特色社会化服务方面逐步发挥作用。
我国民航正在向“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支持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运行的关键技术。随着超大网络型航空公司的发展,航空公司的机务工程领域正在向“数字化维修”转型。而且随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新一代飞机和发动机投入运营,以及产业变革,民航维修市场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1)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积极参与售后服务市场,与民航维修企业形成竞争,迫使民航维修企业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急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先进维修模式的机务工程专业人才;(2)新兴科技的集中爆发和融合发展带来巨大的产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虚拟现实、物联网的不断渗透,将持续改变飞机运营和维修模式,使机务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动态化发展;(3)随着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研发进程的深入,相应产品的维修支持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将在技术、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对机务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学院启动了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建设。
学院设有的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均为机务工程专业(亦称航空工程专业),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与建设思路为:(1)实施机务工程专业大类招生、细化专业方向,实现柔性化培养,以满足民航发展要求;(2)基于“四个课堂”机务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新科技、工程前沿纳入培养方案;(3)构建民航机务工程专业人才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类招生作为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的重要内容,学院现有的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从2020年起按“航空航天类”进行大类招生,5个专业细化为12个专业方向(含2个新工科实验班)。作为大类招生柔性化培养新工科改革的范例,将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升级为“新工科”试点专业,设立“飞行器动力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实验班、“飞行器制造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实验班。
推动机务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学院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按照创新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精心设计“四个课堂”,以体现“德智体美劳”。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四个课堂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通过课程、实践、项目使“人工智能+”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在“第二课堂”通过项目培养学生。飞行器动力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以“民航发动机智慧运行与管理”为专业方向,设置了民航发动机运行监控及性能分析、民航发动机机队智慧管理、基于LabVIEV的微型涡喷发动机测控、民航发动机虚拟维修等4个项目;飞行器制造工程新工科试点专业以“飞行器智能维修工程”为专业方向,设置了无人机系统创新设计、无人机结构先进工艺设计、无人机控制虚拟仿真平台开发、民用飞机结构健康监控设计、民用飞机结构智能修理方案设计等5个项目。
学院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新型机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有机融合,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范式设计、创新实践软硬件建设、创新创业知识智库开发、实践平台运行模式创新、特色队伍培育等五个维度,依托先进无人机技术,构建出一种民航机务工程专业人才立体化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成果。机务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家级航空航天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在技术创新引领特色社会化服务方面逐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