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为培养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业人才,建设高水平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学科,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合作,继2016年起招收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专业子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后,2017年将继续招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专业子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该方向设置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博中心“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管理”专业方向,学制二年,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联合开展教学工作。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6年10月10日—10月31日,考生可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招收攻读全日制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愿纳英才,以展文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且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自概念提出伊始,作为一项新兴的学科研究就立刻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传统学科研究思路得到相当大的拓展,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当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然具备学科建设的成熟范式、学科诞生的迫切性日益增长。
作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学术平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首次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纳入到了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教学与科研领域,于2015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在恭王府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教学指导委员会筹备成立工作会议,并围绕该科发展前景、在培养招生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模式方面,确立了以学院派理论为专业指导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实地考察及实践应用双结合两大基本原则,注重知识面广度与宽度,培养新一代综合性、应用型,能够践行担当的非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经积极筹备,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博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为培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专业方向研究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鸿恩锡类,方兴未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建立,处在一个探索、发展的时期。需要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相关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挖掘其文化的深邃内涵,促进重叠交叉学科的知识涵盖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跨学科性、包容性和协作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作为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承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和传承基地的重任,实现了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担当,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项目(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中医药类)的展示平台和研习中心,具备雄厚的学术实力和丰富的研究资源,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发表研究成果,出版学术专著;举办学术展览及公益活动,推介宣传各地保护研究项目,在非遗与传统技艺研究方面起着“开拓实践、传以薪火”的重要作用,。
在非遗学科实践应用的建设和革新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提出以展代研、以研促展的“四展三研”工作方法,建立了“学以致用”、“以学为本”、“以学带用”的学科精神体系。其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标准”项目的开展作为学术核心,完善了非遗分类保护体系中细化出的十八个专业类别研究本体,对于建设文化部系统唯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开拓实践、砥砺前行
我国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研究和保护者所面临的不是单一的文化元素,而是涉猎广泛的研究范围,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可细分为保护制度、传承机制、行政保护与立法理论、生态保护、保护与利用关系、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等方向,研究内容的复杂与多元,对保护与管理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专业方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由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博中心统一安排;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及授课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由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设置在文化部恭王府的管理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安排。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的合作,无论是从专业素养还是办学资源上,都以其高水平和综合性成为了顶尖高等教育的范式,为文博类非遗专业学子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标杆, 也成为愿致力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卓越学子梦寐以求的首选,愿有更多怀揣梦想,勇于开拓的学子报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博中心“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管理”专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专业方向,笃学应慎思,明辨助尚行,欢迎广大同学报考和咨询!
附件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传统技艺保护”专业方向课程及导师
一、课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与田野考察方法》
1.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保护现状概论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考察方法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分类保护标准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俗”专题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专题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符号转换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美术研究专题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二、主要研究生导师
孙旭光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
刘魁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员
马盛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研究员
王福州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孙建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胡德生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巴 莫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附件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传统技艺保护”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拟任职务 | 姓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职称 |
|
主任 | 孙旭光 |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 国家艺术基金评委 | 研究员 | |
常务副主任 | 俞燕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副院长 | 研究员 |
|
副主任 | 陈晓文 |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副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 | 研究员 |
|
委员 | 刘魁立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 研究员 |
|
何星亮 | 国务院参事、 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委员、 国家非遗与传统技艺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研究员 |
| |
孙建君 | 国家非遗与传统技艺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 | 研究员 |
| |
薄松年 | 中国美协年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教授 |
| |
白云翔 | 全国文博教指委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 | 研究员 |
| |
乔晓光 |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 教 授 |
| |
孙冬宁 | 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保护与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 办公室主任 | 研究员 | ||
办公室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