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jsq_(1204,'/zx_content.jsp',4549,881834084)
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初稿) | |||||||||||||||||||||||||||||||||||||||||||||||||||||||||||||||||||||||||||||||||||||||||||||||||||||||||||||||||||||||||||||||||||||||||||||||||||||||||||||||||||||||||||||||||||||||||||||||||||||||||||||||||||||||||||||||||||||||||||||||||||||||||||||||||||||||||||||||||||||||||||||||||||||||||||||||||||||||||||||||||||||||||||||||||||||||||||||||||||||||||||||||||||||||||
一、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解决该领域和相关领域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素养和能力。 3.所做的学位论文应结合本学科的理论和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4.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正确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方向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1)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 2.作物栽培生理与水分高效利用:(1)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农作物高产优质的栽培理论基础和调控途径;研究主要作物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生理生态机制,利用高产、优质(专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理论创新我国农业的简化、节本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2)以研究决定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生理因素为核心,探索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作物节水的生理生态机制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3.药用作物栽培驯化及开发利用:(1)栽培药用作物的形态特征、种质特性、生态环境和生长发育特性、引种驯化研究;(2)常用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体系建立及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4. 区域生态农业发展:(1)以区域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2)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研究形成高产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探索生态环境因子调控及其对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规律。 方向二:作物遗传育种学 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090102)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 1. 棉花遗传育种: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棉花新品种,主要方向有棉花细胞工程与新材料创制、转基因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除草剂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技术高纤维品质育种、棉花重要性状遗传分析和棉花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等。 2. 小麦遗传育种:创造丰富的小麦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广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主要方向有小麦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种质资源创新、小麦抗性分子育种、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小麦重要性状遗传研究等。 3. 玉米遗传育种:利用常规技术、分子标记技术、营养品质分析技术等新方法,探讨自交系选育新技术,创造特色自交系,培育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组合。主要方向有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生物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要农艺性状遗传研究等。 4. 作物分子与细胞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组织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作物分子育种及细胞工程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主要方向有植物转基因应用,分子标记利用、作物抗逆基因型的诱导、筛选和鉴定等。 方向三:作物生物技术 二级学科:作物生物技术(0901Z1)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 1.作物基因工程:本方向重点开展作物重要性状的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利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策略和研究体系,在优良外源基因克隆、转化等层面开展研究,为作物性状鉴定、品质分析、资源创新等研究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方向研究重点主要有:作物高产、抗性及品质基因的克隆与转化;作物转基因新载体的构建及快速、高效转基因方法创新。 2.作物细胞生物技术:该方向主要包括作物细胞工程与作物染色体工程,前者主要研究作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细胞分化、大规模繁殖等,研究植物离体生长的最佳条件和生物、非生物胁迫对离体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本身可产生新种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为作物基因工程、生化工程、分子标记等应用研究提供精密可控的试验材料;作物染色体工程主要研究作物染色体分离、转移、图谱构建等分子细胞遗传学理论与方法,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有效实用方法。 3.作物基因组学及应用:本方向以现代分子标记技术为手段,分析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构建作物分子遗传图谱,发掘作物重要性状优异基因及其等位变异,为育种程序制定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策略,合理选配杂交种亲本,保护新品种权益以及标记辅助新材料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方向研究重点:一是小麦功能基因发掘,主要研究小麦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功能基因发掘及小麦新核型品种创建;二是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与基因定位;三是大豆高产相关重要基因和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4.作物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及应用:本方向利用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特点和代谢特征,通过差异蛋白筛选和全蛋白组分析,发现不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发现特殊功能基因表达特征和对性状的控制途径。重点研究小麦、棉花、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抗病基因、品质基因在特定发育时期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和差异蛋白分离和鉴定,与基因组学结合,分离和挖掘新的功能基因。 方向四:作物生理学 二级学科:作物生理学(0901Z2) 该研究方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 1. 作物发育生理:研究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生理及调控、作物籽粒发育生理及激素调控、作物花芽分化规律。 2. 作物逆境生理:针对作物在逆境条件下容易出现早衰现象,研究根系的生长发育及衰老,内源激素在根系生长发育响应逆境方面的作用,生物调节剂对侧根发育和根系生长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根系对地上部农艺性状、衰老和产量品质的调控。同时,针对作物对逆境条件的响应,研究响应逆境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内外源物质的调控机理。 3. 菌类作物生理与栽培:围绕平菇、香菇等食用菌的营养生理、环境生理和高产生理进行系统研究,研究食用菌形态构建及产物积累的生命活动规律,为食用菌品种改良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 4. 植物活性物质生理:研究植物中多种活性物质及其生理活性,研发主要活性物质提取纯化方法及生产工艺,研制植物药品、功能食品、生物防治剂和免疫增强剂等产品。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含服兵役)不得超过5年。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的优秀硕士生,由本人申请并经主管学院和学校审查、批准者,可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生培养方式采取导师组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导师组由3~5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导师、其他导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他导师协同辅导硕士生,青年教师作为副导师,与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培养硕士生。导师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培养环节的指导和落实、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科学精神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 2.硕士生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高度重视硕士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实行开题和中期考核制度。开题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由该学位授予学科组织实施。学位授予学科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健康状况、论文开题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以论文研究为重点的培养阶段;不合格者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核,主管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批准,延期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或终止学习。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 4.课程教学应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位教师授课。 5.积极搭建硕士生培养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合作方式,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必修课(学位课)18学分,选修课6学分,必修环节6学分,总学分30学分。 (一)必修课程(18学分) ①公共基础课(7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3学分)、外语(研究生英语精读、英语口语,共4学分)。 ②学科基础课(6学分) ③研究方向课(5学分) (二)选修课程(6学分) (三)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同等学力硕士生补修2门,跨专业的硕士生补修3门。未补修或补修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四)课程学习与考核 (1)硕士生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均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教学,其余课程和必修环节由学院安排并考核。 (2)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均在第1至第2学年完成。 (3)必修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70分为合格(90分以上为优、80分-89分为良、70分-79为合格);选修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或考查,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70分-84分为良、60分-69为合格);必修环节采用考查的形式,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二级制评定。 六、必修环节 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主要包括学术研讨、学术活动、实践实习、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4个环节,共计6学分。 ①学术研讨(2学分) 硕士生要参加导师组或导师组织的学术研讨(Seminar),每学期不少于10次,同时提交5份学术研讨会有感。 ②学术活动(1学分)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经学院考核、研究生院审查后,考查合格计1学分。 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提交会议论文。 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且听取1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1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听取20次以上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同时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 ③实践实习(1学分) 硕士生需要参加实践实习活动。可采取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时间不少于1个月。教学实践至少保证听课见习20学时,讲课4~6学时;专业实践内容要与所修专业保持一致。考核成绩由实践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定。学院根据成绩认定合格,则计1学分。 ④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2学分) 开题通过并提交开题报告计1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后计1学分,共计2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撰写、审查、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答辩等要求,具体参照《河南科技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1.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硕士生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应安排在第三学期初完成。 2.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不低于3万字。 3.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应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能够体现学科发展的水平。论文题目选定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并通过导师组织的开题报告。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导师应对硕士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问题较多者,于第四学期中复查,复查仍不合格者经导师同意,导师组审核,主管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批准,延期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或终止学习。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硕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双盲审评阅,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4.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硕士生申请学位前,应至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篇与论文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出具论文录用证明),硕士生应为第1作者(如果导师为第1作者,硕士生可为第2作者),第1署名单位为河南科技学院。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参照《河南科技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作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