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国《生物安全法》立法提速加档。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期,来自中国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和瑞士、德国相关学者的一个联合研究再次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一直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科学家们就此展开了长达近三十年的研究。其中,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对于多样性高、物种丰富的森林来说,由于其内往往有很多功能相似的物种,丢失(灭绝)一些物种对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很小,科学家甚至由此还提出了“物种冗余假说”(即某些物种在生态功能上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因此其中某一个物种的丢失不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太大影响的一种假说)。 但一个中瑞德三国专家组成的跨国科研团队经过八年的研究发现:在多样性高的森林中,当物种“随机”灭绝时,其对森林产材量的影响接近于零;但是当物种是“非随机”灭绝时,其对森林产材量的影响则会很大。研究数据表明,后者情境下的森林减产量为前者的20倍。这一研究成果,“Directed species loss reduces community productivit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biodiversity experiment”被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旗下的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于北京时间3月3日零点在线发表。 据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我校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陈宇新介绍,该研究进行的实验是在一个大型野外森林。2009年,来自中国、瑞士和德国的60多名科学家共同合作,在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镇建立了一个40公顷(约600亩)的大型森林控制实验样地,种植超过30万棵木本植物,致力于研究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简称BEF-China项目)。这也是全球首个在高生物多样性的亚热带森林建立的大型野外森林多样性实验基地。在这个大型“实验室”里,中外科学家们分成森林产材量、病虫害、水土流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若干研究方向,对不同生物多样性下的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进行研究。此次的研究成果便是“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产材量”研究小组的阶段性成果。 那么,何为“非随机”灭绝呢?BEF-China项目发起者之一、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施本德(Bernhard Schmid)教授解释说,已有科学研究发现,在世界上物种灭绝的例子中,绝大部分的灭绝都不是随机的,而是依照物种特征按序发生的,“比如,全球变暖导致的频繁干旱可能导致不耐旱的物种先灭绝,分布范围较窄的物种也会比全球广泛分布的物种先灭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