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季拟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2019年夏季毕业生工作有关通知精神,现对我所2019年夏季拟毕业研究生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申请毕业答辩应具备的条件
1.完成规定的学位课程学习
硕士生:36学分以上,其中学位课学分达18学分;
博士生:修完并通过博士英语、政治,三门及三门以上专业课程学习(2017级以后按新的学分要求计算);
硕博连读生: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7分(硕士阶段24学分、博士公共必修课7学分、博士专业课6学分)。
所有申请毕业答辩学生均需在答辩前完成必修环节(开题、中期及学术报告)。
2.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生:以第一作者且第一单位为地球所,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国际检索(SCI或EI)刊物论文1篇(含已接受待发表论文,须由编辑部出具稿件录用证明);需出具所图书馆的检索证明。
博士生:以第一作者且第一单位为地球所,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2篇,其中一篇为SCI或EI(含已接受待发表论文,须由编辑部出具稿件录用证明);需出具所图书馆的检索证明。
3.其他要求:研究生应缴清学费(2014级及以后学生)方可履行答辩手续。
二、毕业答辩进度安排
1.5月30日前,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修改后进行完善,完成论文送审稿。论文写作格式参照我所学位论文规范格式,同时论文扉页需附“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2.将填写好的《答辩申请表》经导师签字后,连同发表文章复印件或录用证明交至教育中心。
3.论文完成后尽快送审专家评阅,由导师提名论文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送审期限一般3-7天。送审前打印论文评阅书、邀请函,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送至教育中心审定并盖章送审。
4.论文送审期间,研究生准备论文答辩报告的PPT(博士约45分钟,硕士约30分钟),同时认真填写《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毕业鉴定表》,有关内容填写齐全,需导师签署意见。
5.6月30日前,夏季毕业生答辩工作全部结束。学位委员会将在7月初召开会议,审议答辩通过的毕业生学位授予,并及时办理和发放毕业证、学位证,以便学生就业报到时使用(根据往年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均要求新入职人员报到时必须提交两证)。若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答辩,则由学生提出延期答辩申请(本人及导师签字后交教育中心备案)。
6.毕业答辩通过后研究生将论文作进一步修改,提交论文电子版及5份正式存档论文,论文扉页须有本人和导师签字的“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三、研究生因“证书电子注册”需要须到指定图片社照相事宜
1.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对拟毕业研究生须由教育中心提前对学生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上报教育部,,以保证毕业证书真实合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从网上查验毕业证书的真伪(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因此要求毕业生务必在在近期到教育部指定的照相馆图片社进行拍照。
中国图片社高校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中心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宣外大街甲1号(乘地铁4号线宣武门站)
电话:63076145
毕业生照相并答辩后,教育中心将把答辩通过的所有毕业生信息和8k照片(EXCEL表)传给易拍照相馆,信息包括培养层次、姓名、性别、学号、身份证、单位代码、单位名称、专业等内容。发至易拍的邮箱。Email:zhengzhao@e-pic.com。此后毕业生才能在学信网上查询本人毕业证书信息。
2.如毕业生在外地不能来京拍照,应提前告知研招办并索要本人学号,经同意后可在当地由教育部指定的图片社拍照(照片底须为蓝色背景,图片文件不小于200k),并通过电子邮件将电子版照片发给研招办,同时把洗印好的照片(一寸和两寸各2张)寄发至我所研究生办公室。
3.请毕业生务必在5月30日前去拍照,建议可集体前往。拍照时请携带身份证、本人学号(见附件),因照片背景为蓝色,衣服应以浅色、有领服饰为宜。
四、办理毕业派遣有关注意事项
1. 毕业研究生与接收单位签署就业协议,论文通过答辩后为其到市教委办理毕业派遣手续。
2. 毕业生暂时没有找到就业单位,其档案和户口等可在所内暂时存放1年,若第二年落实单位则可为其办理就业派遣手续;若第二年仍未就业的或在某单位(公司)合同聘用,则需要将档案、户口转回生源所在地。
3. 毕业生答辩后应及时办理公寓宿舍的腾退手续,及时为今年新入所的研究生腾退床位,请积极予以配合,最迟于2019年7月15日前腾退。
4.毕业派遣时,毕业生应到我所以下部门办相关手续:
(1)领取或自行打印离所通知单,及时到所内有关部门办理离所手续,再次强调尽快结清公寓住宿房费和退房手续。
(2)凭离所通知单领取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学位证。
(3)户口迁移手续(后勤服务中心 )
(4)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党群办 )
(5)档案关系转出(待8月底寄出或由本人转送)
▲具体要求及相关表格等请查阅群共享文件《硕士毕业答辩所需材料》及《博士毕业答辩所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