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信
朋友圈
QQ
微博
取消

文章详情

当前位置:海文考研保研推免正文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荣命哲教授课题组面向2025届本科毕业生招收推免研究生

2024-05-08 15:11 1653 来源:海文考研

荣命哲(课题组负责人)

个人简介

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8和2004年,第二完成人),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年,第一完成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第一完成人),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第一完成人)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第一完成人)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400余篇(SCI收录290余篇)。在本科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国际化培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第一完成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016年,第一完成人),是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负责人



课题组老师简介


课题组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教授2人、工程师4人、科研辅助人员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获得者8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4人。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和陕西省引智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多人在本专业国际机构任职。课题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主要从事新能源电网接入关键装备技术及应用、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装备智能运维、电力设备智能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等离子体生物电磁技术及应用、微能量收集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应用。

吴翊:1975年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 “Gas Discharge and their Applications”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电流零点俱乐部“Current Zero Club”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委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封装与直流开断技术、热电半导体与传感技术、电弧放电基础与应用。(联系邮箱:wuyic51@xjtu.edu.cn)
 
王小华:1978年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国际大电网开关设备状态评估工作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及应用专委会委员。获两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和五项省级科技奖励(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8项、挑战杯国赛一等奖和创青春国赛金奖各2项、节能减排大赛国赛一等奖2项。研究方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装备智能运维、微能量收集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应用。(联系邮箱:xhw@xjtu.edu.cn)
 
刘定新:1982年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英国物理学会Fellow,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原创探索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累计被SCI他引3000余次。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科技奖、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科技奖励。发起首届全国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学术会议,担任EAPETEA-8国际会议主席,并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10余次。将科研工作反映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国际权威期刊亮点/特色/高被引论文奖,并6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励。研究方向: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其生物、医学、环境应用。(联系邮箱:liudingxin@xjtu.edu.cn)
 
杨飞:1982年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IEEE高级会员,IEEE PES直流配电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及电弧专委会副秘书长,《电工技术学报》编委。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合作项目2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方向:大容量交直流开断理论与技术,电力装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原理开关技术与器件研究。(联系邮箱:yfei2007@mail.xjtu.edu.cn)
 
纽春萍:1975年生,教授(博导),电气工程学院电器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作为第4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研究方向:电力设备数字化设计技术、开关设备状态评估及智能运维技术。(联系邮箱:niuyue@xjtu.edu.cn)
 
吴益飞:1985年生,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5篇;国际会议作主旨/邀请报告7次,为IEEE高级会员。授权发明专利53项,其中美国专利11项,欧洲专利3项。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2),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2),陕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排名2)。研究方向:先进直流开断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封装及关断技术。(联系邮箱:yifei208@xjtu.edu.cn)

杨爱军: 1986年生,教授(博导),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陕西省杰青、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2021年-2023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年)和王宽诚青年学者(2019年)。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人工智能与电气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八届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IEEE Access 副编辑、Sensors主题编辑,IEEE高级会员。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6篇,4篇ESI高被引论文,所发表的论文累计被SCI他引2000余次,H因子为29(web of science)。获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2/10)、2020年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特等奖(排名3/8)和2022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8/15),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8次,授权发明专利25项,已转让8项。研究方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电力装备智能运维、微能量收集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应用。(联系邮箱:yangaijun@xjtu.edu.cn)
 
孙昊:1988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IEEE PES电力开断委员会低压分会理事、CIGRE工作组成员、韩国LS产电集团客座专家,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托举人才计划。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南方电网重点项目课题20余项,累积项目金额1058万元。发表SCI及EI论文30余篇,获专利授权6项;曾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英国物理学会物理领域前1%高引论文奖2项及陕西省、河南省科技奖励2项;受邀作学术会议特邀报告7次。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指导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次,国际学术会议奖励3次,科研竞赛奖励2次。研究方向:“双碳”战略下等离子体碳减排技术;电力装备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等离子体高端光学诊断技术等。(联系邮箱:sunhao1031@xjtu.edu.cn)

何海龙:1987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3年)、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22年),担任Soft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Sensors和Energies期刊主题编辑,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集成项目子课题)、某部十三五预研项目、工信部科技专项子课题、教育部联合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16项。获中国航空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陕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和一等奖(2015年)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 Energ. Convers. Manage., Smal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平均IF>8),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7次,指导学生获电机/电工学会优秀论文奖3次。研究方向:数字化电力传感器技术、功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电力装备监测及健康评估。(联系邮箱:hhlong@xjtu.edu.cn)
 
袁欢:1992年生,博士,副教授(博导),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A类、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B类,获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入职3年内教师竞选,每年评选10人)、陕西省优秀创新创业博士后等荣誉称号,是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均排2)、陕西省第一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排1,全省仅7项)。在IEEE TIE、IEEE TPEL、IEEE IoT等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40余篇(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1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及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美国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博士后基金、陕西省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开发了多套电力设备监测系统,在我国多项750kV和330kV等国家重大输变电工程规模化应用,发现重大缺陷多起。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陕西省金奖(2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奖励多项、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特等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为和兆芯等国家重点高新企业工作。研究方向: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寿命评估、电力设备智能设计与数字孪生技术、微能量收集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联系邮箱:huanyuan@xjtu.edu.cn)
 
孙晋茹:1991年生,博士,副教授,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军工项目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译著《高电压试验和测量技术》。指导学生获批西安交通大学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研究方向:电工材料及航空复合材料雷电效应及电磁防护技术、电力设备过电压智能防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联系邮箱:jinrusun2016@xjtu.edu.cn)
 
褚继峰:1993年生,博士,助理教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陕西省优秀创新创业博士后荣誉称号、华为公司火花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站前)、企业合作项目多项,相关成果已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43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6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要从事化学与光学传感技术、电力设备智能运维技术、储能安全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联系邮箱:jfchu93@xjtu.edu.cn)
 

张基珅:1995年生,博士,助理教授,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已发表SCI期刊论文24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研究方向: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联系邮箱:zjs2023@xjtu.edu.cn)



直流电力系统是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变革、促进国防关键装备升级换代的重要选择,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城市配电、轨道交通、大型船舶供电、飞机供电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直流电力开关装备是保证直流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的核心装备,也是目前制约直流系统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课题组围绕直流开断技术,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网联合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973、国防预研、国网科技项目等科研任务,并与国内外多家电力行业著名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和技术转化合作,成功研制了系列直流断路器产品:研制成功世界上中压直流领域开断容量最高的空气式直流断路器产品,解决了我国大型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跨越式发展的一大瓶颈;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用直流断路器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所开发的10kV直流断路器成功在国网江苏直流配电示范工程中夺标,并率先实现批量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陕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团队将继续围绕新型直流开断原理和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驱动及关断技术等开展研究,为未来直流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及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了设备保障,同时推动中国电力高端技术及其装备走向世界。



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进行输配电复杂场景下的智能运维算法研究及相关系统研发,提高电力装备运维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面向输配电场景下的图像理解技术、先进神经网络设计与模型部署技术、小样本学习与终生学习技术、自动化机器学习平台与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等。基于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相关技术,开发了面向输电线路在线监测图像处理系统,实现了输电线路相关故障与异常隐患的智能识别与在线预警。研发了系列化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技术与产品,其中HX-CMD1A型中压开关设备在线监测装置率先通过国家检验单位试验认证,联合开发的智能高压GIS设备用于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智能化变电站——洛川750kV智能变电站。研究成果已在Nano Today(IF=16.6)、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0.7)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寻求准确的计算方法、降低电力设备的设计周期和研发成本,进而服务电力设备的持续技术革新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学者们长期以来不懈的追求。围绕电力设备的智能设计方法和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了等离子体基础数据的计算方法,突破了基础数据计算受限于国外数据库的瓶颈,所建立的数据库被著名仿真软件公司COMSOL和ANSYS向全球用户推荐,使我国跻身拥有此类数据库的四个国家(中、美、英、法),相关数据已被全球25个国家205家研究单位公开使用,并被编入美国、加拿大院士联合撰写的《热等离子体手册》以及意大利教授撰写的教科书。基于此首次建立了描述气体电弧燃弧和弧后过程的完整数学模型,同时融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深度学习的先进理念,开发了涵盖动热稳定性分析、电磁机构设计、电弧等离子体仿真等多个模块的电力设备智能计算软件,并在韩国LS产电集团、瑞士ABB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为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常熟开关厂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现商用,推动了我国开关设备开发模式从经验设计到数字化设计的转变。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并指导开发了550kV/80kA国际最高容量GIS、国内首台126kV无氟环保型GIS。




面向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应用需求,创新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开发产生稳定高效等离子体的高压放电设备,揭示等离子体与生命体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学科交叉拓展电气工程的研究维度与应用范围。率先开展等离子体治疗牛皮癣、白癜风、肺炎等疾病的临床试验,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特别是被41位同行学者撰写的综述论文评价为本领域研究的主要进展(Major Development)。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指导学生多次获得权威期刊最佳论文奖,并6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励。


针对电力、交通、建筑等工业领域对于智能感知、信息互联、数据处理及远程控制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开展利用原位信号(热、磁、力、振动等)发电的取能技术及能量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摩擦纳米发电材料合成与器件表征、高性能热电(三维/低维)材料计算方法与制备、刚性/柔性发电器件建模与封装、能量收集系统应用设计、空间电磁传播与调控、自驱动传感、大空间尺度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等。目前已拥有等离子体烧结炉、磁控溅射仪、高能球磨机、手套箱、线切割机、马弗炉、矢量网络分析仪、功率分析仪、阻抗分析仪等主要研究设备。该方向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及国网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已在ACS APPL. MATER. INTER. (IF=9.22),ENERG.CONVERS. MANAGE. (IF=9.70),IEEE T. IND. ELECTRON.(IF=8.236), J. ALLOY. COMPD. (IF=5.31) 等顶级刊物发表。








上一篇:西安交通大学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读书节的通知 下一篇: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未来栋梁”培育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暑期学校·2024招生公告
关键词: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免费获取考研大礼包

称呼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邮箱
学历
微信
提交